劉云山:以崇高文化理想和藝術追求推動我國文藝繁榮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是推動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綜合性示范工程。這項工程從1991年啟動以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宣傳文化部門和單位精心組織實施,廣大文藝工作者熱情參與,文化產品創作取得豐碩成果。20年來,“五個一工程”以其獨特吸引力和巨大影響力,推動著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與進步,成為黨領導文藝工作、凝聚文藝隊伍的重要平臺,成為引導創作生產、催生優秀作品的有效途徑,成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響亮品牌。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入推進,我國文化建設在加快改革發展中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文藝創作生產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的評選表彰,就是對這些年我國文藝工作成效的一次全面檢閱,是對創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從這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情況看,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富有時代感、高揚主旋律。謳歌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構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越來越成為文藝創作的鮮明主題。圍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生動實踐,圍繞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迎接黨的十八大等重大活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精心策劃選題、傾心投入創作,推出了一大批反映黨和人民奮斗歷程、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這次入選的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厚重的歷史感,弘揚了主旋律和社會主流價值。二是藝術水準高、作品質量好。近年來,一批精品工程和重點項目的實施,帶動了文藝作品質量的整體提升。在創作過程中,無論是宏大主題的敘事,還是百姓情感的表達,無論是歷史進程的展示,還是現實生活的描繪,無論是傳統的藝術門類,還是新生的表現形式,都努力在藝術上不斷超越,在感染力上不斷升華。本屆入選的176部作品,囊括了近年來各文藝門類中的優秀作品,體現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都是優中選優的好作品。三是群眾普遍認可、社會影響廣泛。注重群眾評價,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是這屆“五個一工程”的一個重要原則。評選工作中,在確保正確導向的前提下,把演出場次、票房收入、收視收聽率、發行量作為重要依據。同時,每個藝術門類都吸收群眾評委參加,評選結果也都在各大媒體進行公示,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許多獲獎作品都是熱播劇、暢銷書,市場反響好、群眾口碑好,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四是彰顯改革成果、展示發展活力。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極大地增強了文化單位的發展活力,極大地激發了文藝工作者創作熱情,為優秀作品的創作生產注入了新的動力。這些年來,我國文化產品之豐富、文化市場之繁榮,都充分反映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巨大成效。從這次評選看,獲獎多的地區大多是改革走在前列的地區,獲獎作品多的單位都是改革煥發了生機活力。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才能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對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全面部署,吹響了文化進軍的新號角,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現在,全黨全社會重視文化的氛圍更加濃厚,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推進文化創新創造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一個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正在蓬勃興起。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保持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藝術追求,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實現文藝的歷史進步,在改革創新中增強文藝的發展活力,在多出優秀作品中促進文藝的更大繁榮。
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藝術創造。一切進步的文藝都是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一切優秀的作品都是對崇高理想的深情禮贊。我國歷來有“文以載道”的優良傳統,許多傳世之作都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追求,都是心靈與生活的教科書。社會主義文藝作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時代前進的號角,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以美的形式、美的力量,揭示社會進步的本質,傳頌先進的思想文化,激勵人們奮發前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集中反映著當代中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理想,為文藝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只有堅持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貫穿到文藝創作生產的各個方面,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社會生活,把握歷史發展主流,講述偉大時代的動人故事,描繪改革發展的光明前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好地凝聚共同理想、唱響奮進凱歌,堅定人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信心。要堅持不懈地用優秀作品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充分反映和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關愛的情懷和發現的眼光,刻畫“最美人物”、頌揚“最美精神”,著力展現大情大義、傳遞溫暖溫馨,讓美好的道德情感成為人們的精神營養。越是閃光的思想、崇高的精神,越需要藝術化的描繪、形象化的表達。要努力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契合,實現無形之魂與有形之體的統一,把深刻的思想內涵融入藝術創造之中,寓理于情、寓教于樂,用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受眾,讓人們在藝術享受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二、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我們的文藝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只有扎根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與人民群眾同心同行,文藝創作之源才永不干涸,文學藝術之樹才能永葆常青。“人民”兩個大字寫在社會主義文藝旗幟上,意義非同尋常、分量重于泰山。人民文藝就要服務人民,對人民的態度、對人民的情感,決定著文藝工作的立場、方向,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得失成敗。那些有作為的作家藝術家,那些經久不衰的精品佳作,無不保持著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厚情懷,無不體現著為人民立言、為人民放歌的精神境界。“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始終是文藝工作者和我們的文藝創作必須回答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文藝創作的實踐中,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進行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表現主體和服務對象,關注群眾需求、回應大眾關切,踏著各族人民的奮斗足跡,生動記錄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心路歷程,熱忱歌頌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感人事跡,積極扶持面向基層群眾的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普通百姓買得起、用得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大舉措,是人民文藝更好服務人民的重要途徑。“走轉改”,貴在走、難在轉、重在改。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繼續發揚好老一輩作家藝術家的光榮傳統,多到基層學習采風,多到群眾中感受生活,以人民為師、與群眾為伴,體察民生冷暖、萬家憂樂,從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畫意,在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中增長藝術才干,努力成為人民歡迎的作家藝術家。
三、堅持不懈地深化和推進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改革是動力之源、活力之源,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六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舉改革的旗幟,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新的進展,基本完成了既定的階段性改革任務。實踐證明,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使我國文化的整體面貌和發展格局煥然一新。這些年,我國文化的繁榮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哪里有改革,哪里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就生機盎然,哪里改革步伐快,哪里的文化發展就碩果累累。時代在發展、事業在推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文化更大繁榮,必須運用好近年來的成功經驗,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深化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要進一步增強改革意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牢固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理念,積極探索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新思路新辦法,不斷以思想的新解放開辟文化發展的新局面。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新要求,積極創新宏觀管理體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文化要素合理流動,提高文化資源配置效率,形成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加強分類指導,結合文藝院團、影視機構、出版單位的實際,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發展方式,特別是經營性文化單位要在轉企改制的基礎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增強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
四、牢固樹立高標準高品位的藝術追求,努力打造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文化精品。一個國家文藝的發展水平、一個文藝家的藝術造詣,最終體現在文藝作品的水準上,體現在文藝精品的數量上。不懈追求卓越、攀登高峰,永遠是成就藝術抱負、鑄造藝術輝煌的必由之路。應當看到,這些年我國文藝作品的總體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但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稱得上經典的文化精品還不夠多。推動文藝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迫切需要我們向經典看齊、以名家為范,鼓勵創新和超越,強化精品意識,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把提高作品質量作為中心環節,打造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民族文化,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大力推動創新創造,倡導不同題材體裁、風格樣式的競相發展,推出更多具有原創價值的文藝產品和文化品牌。要積極推動科技與文化的融合,用科技手段強化藝術表現,用技術含量提升藝術魅力,拓展藝術表現空間,豐富藝術表現形式。當然也要注意,技術不能代替藝術。文藝作品作用于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往往成為人們的生活伴侶、精神支撐,文藝創作必須重品位、講格調。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社會責任貫注在文藝創作實踐之中,恪守藝術良知,保持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精益求精、用心用功地打磨作品,嚴肅認真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奉獻給社會。
五、切實加強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引導,形成有利于文藝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強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引導,是保障文藝事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高創作質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徑。現在,社會思想文化十分活躍,文藝創作生產的組織方式、投入方式、隊伍結構日趨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引導工作,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引導方式,著力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環境。要改進組織工作方式,加強創作規劃,抓好選題論證,健全符合文藝特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精品創作生產機制,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把更多的優勢資源集中到帶動性強、影響力大的重點項目,切實發揮好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等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導向作用。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相生相伴、相輔相成,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是提升文藝創作水平的一劑良藥。要重視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倡導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風氣,倡導與人為善、以理服人的風氣,倡導講真話、建諍言的風氣,加強對文藝現象的科學分析,增強文藝評論的說服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發揮文藝評論在引領創作方向、提升鑒賞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遵循文藝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人才培養渠道,深入實施“四個一批”宣傳文化人才培養工程,通過研修培訓、項目資助、實踐鍛煉等途徑,造就更多年輕文藝人才和文化名家,讓文藝工作者才華有施展空間、抱負有實現途徑、貢獻得到社會尊重。當代中國正在以嶄新的姿態創造著新的輝煌,文化事業正在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清醒認識肩負的歷史責任,奮發有為、開拓進取,努力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情,共同譜寫我國文藝事業的壯麗篇章,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2012年9月25日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刪節。)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