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迎接十八大特刊·堅守歷史之根 弘揚文化之魂
編者按
十年,對人的一生實在不短,而就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而言,不過是一眨眼。如何用這眨眼的瞬間,保護與傳承五千年的文明?中國用事實告訴世界:我們不辱使命。
還記得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嗎?
它被譽為“天字一號”工程,是目前中國已完成的最大規模文物保護工程,總投資19億元。全國110多家文物考古和保護機構、5萬余人次,參與了三峽庫區文物考古及研究工作。1087處文物列入保護規劃:地下文物723處,地面文物364處。
還記得長城資源調查嗎?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我國境內各時代的所有長城墻體及相關遺存進行的首次全面調查,涉及十五個省(市、區)。調查員們采用田野考古調查的方法,用腳丈量了世界上最大的單項文化遺產,最終搞清了這個綿延三千多年的“萬里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墻體、壕塹等相關設施43721處。
還記得“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嗎?
這艘被命名為“南海一號”、在海底躺了800年的南宋木船,已經成為中國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標志,它的發現和打撈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奇跡和波折,亦如中國水下考古本身的進程一樣:從沒有一個水下考古人員,沒有一套水下考古裝備開始,到目前已經著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難度的水下考古實踐。
還記得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嗎?
作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西藏文化保護的一項標志性工程,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于2002年開工,總投資3.8億元。
還記得嗎?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安陽殷墟,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福建土樓,五臺山,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杭州西湖,元上都遺址先后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還記得嗎?陜西大明宮、河南隋唐洛陽城、浙江良渚等大遺址考古公園相繼建成。
還記得嗎……
要記住的太多了。
十年來,中國在用實際行動說:堅守歷史之根、弘揚文化之魂,我們義不容辭;建設文化遺產強國,我們腳踏實地!
十年·觀點
文物事業大發展的十年
勵小捷(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心與支持下,全國文物系統堅持科學發展,銳意改革創新,搶抓機遇,認真履職,文物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十年來,各級政府對文物事業的投入前所未有,全社會對文物事業的關注前所未有,文物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前所未有,當前文物事業發展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能夠在這樣的時代履行國家文物局局長的職責我深感幸運。 >>詳細
十年·大事記
修繕后的布達拉宮金頂。
2002年,《文物保護法》修訂實施,確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
2003年,伴隨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庫區135米水位線以下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圓滿結束,一批重要成果填補了三峽地區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
2004年6月28日至7月10日,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蘇州召開;
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具體措施,并決定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長城保護條例》,這是我國首次為單項文化遺產的保護立法;
2007年,國務院全面啟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2008年,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全面啟動;
2009年,國家文物局增設督察司,專門負責文物執法督察和安全監管工作,強調文物安全的“生命線”地位;
201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文物搶救保護工程基本完成;
2011年11月7日-12日,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在上海召開;
2012年4-5月,全國人大就《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首次進行全國范圍的檢查;7月,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對建設文化遺產強國進行了部署。
堅守歷史之根 弘揚文化之魂
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C型龍。
技術人員正在拼對良渚遺址出土的陶片。
鄉土建筑被納入三普范疇。
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后母戊鼎。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中的昆明湖和萬壽山。
良渚遺址發掘現場。
陶制彩繪文物保護是文物科技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考古
尋找中華文明的起源,完善中華民族的家譜,用實物證明中華5000年文明的真實。
從2001年啟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到200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順利結項,考古工作系統梳理了中原地區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階段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建立起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的時空框架。其后,于2008年結束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二)”將研究重點擴展到了黃河、長江及遼河流域,研究內容涉及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古代環境、技術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極大拓展。2011年探源工程第三階段業已啟動。
此外,十年來,通過對古代都城宮殿遺址、墓葬、石窟寺、手工業遺址等進行考古和研究工作,深入探討了古代社會,研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和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以“南海I號”整體打撈為代表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關鍵詞 三普
跋涉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歷盡千難萬險,造福千秋萬代。2007年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歷時5年,近15億元經費投入,近5萬名普查隊員,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一連串的數字代表著沉甸甸的成果。
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進一步廓清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基礎信息和翔實數據,包括總量、分布、類型、年代、所有權、使用情況、人文環境、自然環境、保護級別、保護狀況、破壞因素等;同時也掌握了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情況——工業遺產、鄉土建筑、20世紀遺產、文化景觀等一批新型文化遺產得到充分重視,在新發現文物點中占有較大比重;科技手段大大豐富,水下考古、航空遙感、空間地理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得到充分應用;新發現和登記了一批重要文化遺產。
關鍵詞 博物館
這是一條時空隧道,連接著歷史與現在。在這里,人們聽文物訴說歷史;在這里,文物向人們展示過去。
十年來,全國博物館由2002年的2200個增長到2011年的3415個,新建、擴建重點博物館200余座。截至2011年,全國館藏文物達3018.5萬件(套),比2002年增長122.7%。經文物部門注冊登記的民辦博物館達456個。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省級博物館和重點行業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作為公眾觸摸歷史最直觀的窗口,全國博物館2008年起開始免費開放,有效發揮了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目前,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1804個,年接待觀眾5.2億人次。2008年至2011年,接待觀眾共20億人次,平均觀眾量比免費開放前增長50%,使廣大人民群眾在博物館的知識殿堂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體驗。
關鍵詞 世界遺產
是成績更是責任,每一次申遺成功都意味著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分。作為世界上唯一連續十年“申遺”成功的國家,我國目前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3項,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0項,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9項。目前,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正在有序推進,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有望年底前公布。“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還首次設立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
為了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監測巡視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已初步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監測巡視體系。國家成立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26處世界文化遺產建立了監測管理機構,13處初步建成遺產監測預警平臺。還陸續頒布《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管理辦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咨詢管理辦法》等管理文件。
關鍵詞 大遺址
良渚、牛河梁、大明宮、隋唐洛陽城……一處處湮沒于地下千百年的古代文明,以這種方式穿越時空呈現在世人面前。 十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大遺址保護在探索中快速前行。通過中央與地方的集中強投入,實施了一批重要大遺址保護展示項目,得到國際社會和國內各界的肯定,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逐步彰顯。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工作持續推進;大明宮、隋唐洛陽城遺址的保護與環境整治、城市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大遺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殷墟遺址博物館、良渚博物院、金沙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等一批高水平的遺址博物館相繼建成,漢陽陵、秦始皇陵、鴻山等大遺址保護示范園區初具規模,設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戰略決策得以成功實踐,并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效益;“三線(長城、絲綢之路、大運河)兩片(西安、洛陽)”為核心、100處大遺址為重要節點的保護格局初步形成,為全面扭轉大遺址保護的被動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 科技
從宏觀到微觀,從廣度到深度,我國文物保護科技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化遺產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古代建筑保護技術及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先后啟動實施。通過聯合攻關,在系統揭示文化遺產價值、探究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特征與規律、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領域的應用、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材料、傳統工藝科學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研究與實踐、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等一批優秀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許多科技成果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長城資源調查、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災后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改善等重大工程和重點工作中得以應用,有效提升了文物保護的科技含量。
十年·大趨勢
文化遺產保護六大趨勢
保護要素
從重視單一文化保護,向同時重視由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遺產”、“文化景觀”保護的方向發展。
保護類型
從重視“靜態遺產”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動態遺產”和“活態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
空間尺度
從重視文化遺產“點”、“面”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大型文化遺產”和“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
時間尺度
從重視“古代文物”和“近代史跡”的保護,向同時重視“20世紀遺產”和“當代遺產”的保護方向發展。
保護性質
從重視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反映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
保護形態
從重視“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由“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結合而形成的文化遺產保護方向發展。
十年·記憶
“這十年,我參與,我幸福”
—— 一個文保志愿者眼里的十年
出了天津火車站,穿過解放橋,就進入了天津租界時期最重要的道路——解放北路,從這里可以隨意走入老英租界的五大道、日租界的街區。
“我喜歡邊走邊聊,沿途看到的很多地方,我都可以講一些故事。”穆森指著那些老建筑說,“不僅是老建筑的歷史,更多的是曾經發生在它們身上的,如何保護它們的事。”
穆森,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文物保護志愿者。從2003年起開始參與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他和朋友們組成的天津市建筑遺產保護志愿者團隊,幾乎走遍了天津所有的歷史區域,為眾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建筑爭取到了依法保護的身份,舉報了近百起非法拆除、破壞文物、歷史街區及歷史建筑的行為。2008年他所率領的志愿者團隊獲得首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杰出貢獻獎,2009年穆森獲得2009年度文化遺產保護杰出貢獻獎。
說到做文保志愿者,穆森的思緒回到1999年。當時天津的估衣街正在動遷。“當時忽然感覺,這里有一天會消失,……于是每天到這附近來看的步伐。這條街漸漸變樣了、消失了。”一種痛徹心扉的情感刺激著他。“真正的人生,除了溫飽,還要去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穆森說,“我覺得我見證了一切,我應該去做。” >>詳細
十年·圖說
本版攝影:李韻
①四川昭化古城的安逸生活。
②內蒙古出土的史前彩陶。
③西藏昌珠寺的喇嘛正在修復壁畫。
④貴州黔東南苗族生態博物館一角。
③西藏昌珠寺的喇嘛正在修復壁畫。
相關鏈接:
這10年是中國文化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10年,是文化基礎設施日益普及的10年,是城鄉文化差距不斷縮小的10年,是文化消費日益擴大的10年,是群眾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的10年,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10年。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的力量體現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面。文化既是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只有把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10年來,文化在國家發展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從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再到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10年來,各項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頻密出臺,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次以文化為主題進行集體學習,文化在國家發展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事實證明,我們黨不愧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不愧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巨大智力資源。 >>詳細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