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同樣是“冠軍”,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近日,從意大利傳來喜訊,來自中國的小伙子許笑男拿下了在此舉辦的第65屆世界杯手風琴錦標賽冠軍。世界杯手風琴錦標賽是國際上最高規格的手風琴比賽之一,如果把它比作手風琴賽事的“奧運會”,那許笑男就是這屆“奧運會”上的冠軍,而且是自1938年舉辦第一屆比賽以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選手。不過,這一“破紀錄”的“世界冠軍”,若和倫敦奧運會冠軍的媒體關注度、曝光率與宣傳力度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這倒引發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手風琴是西洋玩意兒,盛行于歐洲特別是東歐,傳入中國的時間不長,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弱項。手風琴世界杯比賽冠軍,多年來為俄羅斯等國家的演奏家所包攬,中國人無人企及。此次由中國老師培養出的許笑男則把這個弱項變成了強項。這不僅說明洋玩意兒在我們手上也能運用自如,而且能彈奏出中國式的精彩,彈奏出中國人的豪氣;也說明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處處結碩果,我們不但國力日益強盛,經濟建設得到大發展,而且在文化領域也得到了大發展:不但大大挖掘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更好地吸納了外國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即使在原來不熟悉的領域,我們也占領了“制高點”,也就是說,如今,我們不但是經濟大國,而且是文化大國。
但可惜的是,我們在文化上的“冠軍”和“制高點”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宣傳。說到獲獎,筆者感覺,當前似乎有一種“重體輕文”的傾向。中國選手在體育領域的表現被廣泛關注,網球運動員得了第一有人關注,失去了決賽資格甚至無緣八強也有人關注;奧運會上有些我們原來的弱項,比如擊劍、花樣游泳、賽艇等項目,中國隊哪怕沒得獎牌,也會報出最好成績,若得了獎牌就是突破了,對奧運冠軍的宣傳與獎勵就更甭說了。而同樣是世界冠軍,文化領域的似乎就遜色多了,我們每年有很多在音樂領域獲得國際榮譽的年輕演奏家并沒有得到更多的媒體關注。這固然與體育比賽的激烈程度和觀賞性較強有關,與文藝比賽體育比賽運作上強度不同有關,恐怕也與相關政策和輿論的引導不無關系。
筆者無意貶低體育的位置,只是覺得不該冷落了文化領域。我們要建設文化強國,輿論上就應多加關注,以此激發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對文藝賽事的熱情,激勵青少年投身文化事業,從而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也使得全國上下有更深的文化積淀,這應該不是我們的奢望。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