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劇目“精品后”向何處去
閱讀提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謳歌偉大時代,藝術奉獻人民——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展演之后,在獲得優秀和精品的榮譽之后,這些劇目的后續發展問題值得關注。
近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尤其是精品工程和一系列文藝利好政策推出后,廣大文藝工作者對文藝創作充滿激情地全身心投入,為文藝事業創造積累了一大批洋溢著火熱時代激情,表達著人民豐富情感,凝聚著出色藝術成就的優秀劇目。近日,由文化部主辦的“謳歌偉大時代,藝術奉獻人民”100多臺劇目的展演,比較全面地體現了當代中國舞臺藝術所取得的成就和發展趨勢。無論是題材的豐富性,還是形式的多樣性,都讓人有“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之感。可以說,這次展演為已經進入優秀和精品行列的劇目,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但是,匯報演出之后,展示和交流之后,獲得了優秀和精品的榮譽之后,這些舞臺劇目又將向何處去?這是一個關系到舞臺藝術后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向下扎根——回歸群眾演出的舞臺
我們經常說,人民是藝術的母親,人民用乳汁喂養了藝術。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人民群眾的奉獻、奮斗、犧牲,沒有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沒有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沒有他們對藝術的需求,就沒有藝術創作的靈感,就沒有像大地一樣豐厚、像海洋一樣遼闊的創作題材,就沒有舞臺上的唱念做打、載歌載舞。不僅秦腔《西京故事》、話劇《父親》、《紅旗渠》取材于行進變化中的現實生活,就是京劇《廉吏于成龍》、昆劇《班昭》對歷史人物的塑造也有著強烈的現實呼應。來自各少數民族的歌舞更是扎根在他們生活的廣袤大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包括展演在內的各種方式的演出,體現的就是藝術對人民母親養育之恩的回報。這次展演中豫劇《蘭考往事——焦裕祿》在現場觀眾中激起的31次掌聲,就是最好的例證。
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有過一種錯誤的藝術觀念,把評獎和榮譽當成藝術追求的唯一和終極目的。一朝獲獎,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功成名就,束之高閣。而忽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忽視了我們應該創造一切機會,讓廣大群眾欣賞藝術精品的瑰麗風采,分享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
戲劇,因為時間的距離久遠,眼下變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高雅藝術。但戲劇初始的本質是世俗的,它的生命力在民間。所以多演出,多為人民群眾演出,多用中國觀眾包括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演出,正是尊重戲劇和舞臺藝術的天性,重返它的藝術原點的體現。戲劇回到本體,回歸大地,要突出舞臺藝術樸素的純粹性。這30多年來,隨著舞美技術的巨大發展和突破,越來越多的舞臺手段壓縮、擠占了表演的空間,逼迫著演員主體的后退。而這次展演的許多劇目顯示出,舞臺藝術已經在糾正這一手段過度化的傾向,重新關注各劇種本體的自身魅力,鼓勵扎實有力的劇本,結實豐富的表演,特別是演員唱念做打、刻畫人物、揭示性格、塑造典型的能力的展示。
向上精進——打磨久演不衰的經典
舞臺藝術的特性不同于電影、電視劇。后者是充滿遺憾的一次性完成的終止性藝術,拍完以后,就是發現了問題也無法再做大的修改和彌補;而舞臺劇卻是一種始終處在未完成狀態的生長性藝術。它的缺陷和遺憾,可以在不斷的演出過程中被發現,被修改,從而使其藝術品質得到持續有效的提高和完善。近年參評精品工程的劇目,即使評上精品的,有時也仍然在劇本、唱腔、表演上,在人物性格的連貫和完整上,在戲劇矛盾沖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缺陷。這些劇目都很好,它們有了精品和經典的品相基礎,但它們離精品和經典還有一步或幾步之遙。展演為修改提供了動力。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的過程。有時候,一個小小的修改就大大提升了劇目的質量和境界。以京劇《廉吏于成龍》為例,藏在于成龍床下的那箱泥土,貫穿全劇始終,一開始僅僅作為情節的扣子包袱而存在,經過修改后加了一大段聲情并茂的念白,就成了全劇主題升華的點睛之筆。
舞臺劇的打磨,最需要的一是藝術的敏銳眼光,二是鍥而不舍的毅力。在看似不錯的藝術表象中,要想找到真正的問題癥結所在,既要有良好的大局觀,又要有對微觀細節調整修改的能力,沒有過人的藝術眼光和藝術感覺是做不到的。而修改又是一件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苦差事,在精疲力竭的時候,就是要以對藝術極端負責任的態度,堅持一絲不茍,千錘百煉。演出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聽意見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演出過程中修改、加工,才能將好作品打磨成優秀作品,將優秀作品打磨成精品,將精品打磨成經典。借這次展演的契機,應該廣泛征求觀眾、專家的反饋意見,組織力量進行遴選會診,從劇本、唱腔、音樂、舞美、燈光到主題立意、人物性格、戲劇矛盾,反復研討、加工、修改,力爭培育出若干能傳之后世久演不衰的藝術經典。
向后傳承——培養年輕一代的人才
藝術精品是人創造的,但不能人去樓空,不能戲隨人去,讓藝術精品流失在歲月的風濤里。北京人藝的《茶館》、《天下第一樓》,幾代人接力賽似的往下演,成為像京劇《龍鳳呈祥》、《四郎探母》、《大探二》,越劇《梁祝》、《紅樓夢》那樣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也成為藝術精品創造與傳承的一個范例。
藝術傳承,最關鍵的還是在人。如果沒有傳承人,若干年后,當年主演的老一代藝術家退出舞臺以后,精品劇目就會斷了血脈和香火。所以,對于精品劇目,要有幾套演出班子,要有明確的優秀的藝術傳承者,要系統地、有步驟地、有計劃地培養下一代和接班人。藝術精品包含著豐富的藝術信息和底蘊,既值得年輕演員學習、琢磨和深挖,也意味著藝術人才的“傳幫帶”需要遵循藝術規律,循序漸進,不能盲目焦躁。演出,作為一次實戰訓練的機會,對青年演員的藝術成長來說非常寶貴。這次展演的豫劇《鍘刀下的紅梅》,已經有了從18歲到22歲的四組年輕演員。京劇《廉吏于成龍》,分別由青年演員藍天、郭睿玥出演主要角色,和老藝術家尚長榮合作,不但學了戲,還長了藝,是很好的一個開端。
提出“精品后”的概念,就是希望我們重視劇目在獲得各種獎項和榮譽后的后續過程管理,把真正有潛力的劇目鍛造成精品和經典,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藝術資源。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