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科學發展不抽象 成就展現有溫度
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動員會9月6日在北京召開。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新聞戰線發揚“走轉改”精神,落實“走轉改”要求,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研采訪,全面展示黨的十六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充分反映科學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深入挖掘在推進改革發展進程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深化拓展“走轉改”活動的重大舉措,更是為了對十八大前中國新氣象有一次全方位的鮮活展現。
真正的好新聞在基層。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蘊藏著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新聞記者下到基層,真正觸摸到人民的脈搏和生活的本質,這樣寫出來的新聞,一定好看,也一定有說服力。走到基層,才能用鮮活的實踐成果體現科學發展的重大主題,才能由一線變化反映整個社會的巨大進步,才能用群眾身邊的事例折射出祖國向前的輝煌成就。走到基層,我們才能看到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才能看到基層黨組織如何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才能看到廣大黨員良好的精神風貌。走到基層,我們既能深入挖掘改革發展進程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又能充分反映普通群眾的善行義舉和崇德向善的價值追求,生動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
真正的新聞主角在基層。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也是新聞報道的主角,到基層就是要聽聽百姓的心里話。新聞記者走近人民群眾,了解了他們的冷暖甘苦,講述他們的喜怒哀樂,自然會真實動人。當下,國家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效果如何?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這些與老百姓聯系最密切的事業到底發展得怎么樣?只有走進百姓中間,看一看他們原生態的生活面貌,向他們真心詢問,與他們真摯交談,才能找到答案。了解群眾所思所想,體察百姓思想情緒,才能既全面反映黨的政策給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又能客觀分析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才能把人民對國家繁榮發展、社會安定和諧、生活富裕美好的真誠向往和熱切期盼說出來、寫出來。并在這個過程中再次體會:站穩群眾立場,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語言,回應群眾關切。
全方位展示、多角度呈現、原生態反映,這些只有走入基層才能做到。基層是國家和社會的毛細血管,這里有最壯闊的變革,有最新鮮的探索。這里有我們的基本國情,這里有我們的社會脈搏。帶著感情走基層,我們才能真正了解百姓的冷暖訴求;帶著責任走基層,我們才能真正發揮新聞媒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功能,增強信心、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帶著思考走基層,我們才能發現時代命題的答案,在文章中呈現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深刻理解;帶著真誠走基層,我們才能以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立場,觸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讓我們帶著信心走向基層,收獲信心服務大眾,努力做到選題貼近百姓、素材取自基層、內容鮮活生動、文風平實親切,來書寫時代的華章,反映真實的中國。
(編輯:子木)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