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圖片展側記
新華網北京11月8日電(璩靜、楊榮榮)自10月18日以來,以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為主題的300多幅圖片在國家博物館展出。這些生動精彩、震撼心靈的圖片不僅記錄了眾多記者的豐富實踐、展現了“躬行大地、人民至上”的主題,也告訴人們,當代中國新聞人已接過前輩的接力棒,他們見證歷史、記錄時代,永遠在路上。
圖片展通過“踐行宗旨 心系人民”、“深入基層 不負使命”、“新風撲面 精品迭出”、“春風化雨 感動社會”四個部分展現了“走轉改”活動開展一年來的難忘歷程,生動再現了新聞工作者深入第一現場的各種場景。赴邊疆、上高原、下礦井、進社區、訪農家,他們是歷史見證者、時代瞭望者,更是當下的參與者。
圖片展中,有一張圖片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就是《皮里村蹲點日記,大手牽小手共闖上學路》。孩子們為了去縣里上學走在懸崖峭壁上,和孩子們一起艱難攀爬的人中就有滿身塵土的中央電視臺記者何盈。
2011年夏天,何盈和同事與新疆葉爾羌河上游的皮里村塔吉克族孩子們一起踏上了上學路。他們滑索道、走峭壁,繞過懸崖、趟過險灘,歷時9天時間到達了目的地。節目播出后,引起極大社會反響。觀眾不僅看到了邊疆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現狀,也感受到了皮里村人的樂觀、鄉干部的敬業,認識到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中國。節目播出后,皮里村到縣里的道路情況已經大大改善。
若要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前提就是不斷走進和了解,不斷轉變和錘煉采訪作風。優良采訪作風的首要一點就是深入實際、深入現場、深入群眾,以保證采訪的真實性、準確性,向公眾傳遞可靠有效的信息。 人民日報社記者與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拉瑪底村村民一起“溜索”過江、新華社記者冒著嚴寒在遭受特大雪災的西藏日喀則地區采訪、解放軍報記者與巡診醫護人員一起翻越西藏林芝多雄拉山口、經濟日報記者乘坐農民工專列采訪農民工、中國日報記者在北京箭扣長城與消防隊員一起拉練、解放日報記者為90歲的老人近20年照顧癱兒而感動、南京晨報記者凌晨與環衛工人同勞動……一年來,全國新聞工作者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在“走轉改”活動中得到了歷練,精神受到洗禮、境界得到提升、作風得到錘煉,引得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圖片展上,中國新聞獎獲獎者、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新聞中心主任牟維寧接受采訪說:“記者用腳實實在在走基層,發現老百姓最迫切的問題。”“腳踏實地的采訪作風是我們的職業之本,也是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百姓認可的保障。”中國新聞獎獲獎者、南方日報記者林旭娜感慨道。
一張張記者證、采訪證、媒體證,每張都記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社會進程。而人跡罕至的羅布泊、西南邊陲的傣族農家、風雨交加的臺風前沿更讓新聞工作者認識到,到新聞第一線才能真正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態、感悟社會真諦。
11月8日,我國迎來了第十三個記者節。在這個不放假的節日,無數新聞工作者仍像往常一樣,忙碌在采訪路上、演播廳里、編輯案頭。他們詮釋媒體“橋梁”角色,記錄時代進退起伏,他們傳播信息、凝聚力量,日夜行走在路上。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