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文物保護:從“請進來”到“勸回去”
廣西合浦漢墓出土文物。資料照片
“如果不是地下可能有文物,世界第三大制鞋公司的總部就能建在這里,那將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啊!”站在廣西合浦變電站附近的一片工地上,合浦工業(yè)園區(qū)管委會主任龐書群百感交集。因為項目不能如約推進,當地政府正積極做好善后工作。記者來采訪的前幾天,縣里剛剛將已收取的土地、稅收等款項悉數退還給投資企業(yè)。
3年前,時任廣西合浦縣招商局局長的龐書群,參與了大型臺資制鞋企業(yè)——通佳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的招商、洽談工作。2010年2月,雙方正式簽訂合同。新組建的合浦通佳鞋業(yè)一期總投資5000萬美元,位于廣東中山的通佳鞋業(yè)公司總部也將遷至合浦。如果進展順利,企業(yè)第一年的產值就能達到10億元。
無論是自治區(qū)、北海市,還是合浦縣政府,都非常看好這個項目,縣里甚至希望將制鞋業(yè)打造成當地的一個支柱產業(yè)。
項目的前期工作繁瑣,“我們召開的協(xié)調會,掰手指數都數不過來!”對于那段忙碌的日子,龐書群記憶猶新。項目選址在縣城附近,170畝用地作為“資產包”,先由政府從當地一家企業(yè)手上買下來,然后作為工業(yè)用地,提供給通佳鞋業(yè)。通佳的資金也很快到位,并開始在當地招收工人,陸續(xù)送到中山總部培訓。
為了慎重起見,在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前,縣里請來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進行文物勘探。光這一項花費,就上百萬元。盡管根據縣里已掌握的資料,這塊項目用地,并不是文物保護區(qū)。
勘探結果很快出來了:“可能有文物”。雖然這僅僅是一個可能性,但縣政府還是果斷決定:項目馬上停下來!為文物保護讓路!
這樣的遭際,身為招商局長的龐書群經歷了不少。可是,這一次的結果,仍讓她忍不住落淚:引進這一項目的過程太不容易了!作為招商引資的成功案例,龐書群還受邀在自治區(qū)黨校舉辦的全區(qū)招商引資培訓班上介紹過經驗呢。她心有不甘,苦苦求領導:“能不能破例打個‘擦邊球’,讓千辛萬苦引來的項目活下來?”但是,又選了幾處地方,都與漢墓“沾邊”。縣領導最終的態(tài)度十分堅決。“文物是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只要對保護文物產生影響,任何建設項目我們都會一票否決。”合浦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韋曉紅對記者說。
這樣的決然,是基于合浦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的艱難決定。
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fā)港之一。漢代的厚葬之風給這里留下了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墓葬群,地下的漢墓約10000座,主要分布在縣城的東、南、北三面,總面積達68.75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好,規(guī)模最大的漢墓群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說,合浦是一個“躺”在漢墓群上的縣城。
而對于龐書群來說,無論心里有多么不舍,參與把企業(yè)“請進來”的她,還得耐心地把人家“勸回去”。
憋了兩個星期,龐書群才跟人家說出口。她記得,通佳鞋業(yè)總經理蔡榮貴先生聽說后,像彈簧一樣,“噔”地一下從座位上站起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在真誠地向對方做好解釋和安撫工作的同時,大量的善后工作還得有條不紊地進行。算上前期支出,這個項目縣里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六七百萬元。對這樣一個渴望發(fā)展的沿海縣來說,實屬不易。
如何走出經濟發(fā)展與文物保護的困局,合浦縣依然在探索中前行。縣里旗幟鮮明地提出“文化立縣”的概念,將其與“開放興縣,工業(yè)強縣”并列為全縣發(fā)展核心戰(zhàn)略。一系列與文化有關的項目和活動也在展開: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建設完成了占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實現(xiàn)向游人開放;先后出版《合浦古港海上絲綢之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廉州之廉》等文化著作;大型舞臺劇《碧海絲路》、歌劇《老楊公》……
合浦縣委書記麥承標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重要的軟實力,我們必須本著對歷史、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處理好‘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才能在新的歷史浪潮中揚帆起航,實現(xiàn)跨越。”(光明日報記者 劉昆 光明日報通訊員 于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