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指針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綜觀這10年,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實踐上,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和進步;在理論上,推進了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一切都與科學發展觀密切相關。
推動科學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十年來,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完成了“十五”、“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實現了“十二五”規劃良好開局,成功舉辦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喜事盛事,妥善處理一系列突如其來的急事難事,戰勝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大災大難,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始終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了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03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7%,而同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速為3.9%。國內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10萬億元躍升到2011年的47萬億元,財政收入從不到2萬億元躍升到10萬億元,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貿易國。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力量。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邁出重大步伐。始終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深入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和政策舉措,努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了結構優化、能耗下降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從33%提高到43%,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40%左右,經濟活力持續迸發。大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推進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社會管理不斷加強和創新。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持續改善,城鎮化率超過51%,實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結構的歷史性變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明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邁出了歷史性步伐。2003年到2011年,全國財政用于同人民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計達16.47萬億元,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圍繞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取消農業稅,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快了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十年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2元增至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475元增至6977元,均翻了一番多。
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始終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不斷深化,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正在建立。財稅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繼續推進,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改革取得重要進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鄉鎮機構改革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進行國務院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政府信息公開和行政問責制逐步完善,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啟動。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對外開放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
成功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和挑戰。我們遇到了來自國內外的一系列嚴峻考驗,遇到了來自自然界的一系列大災大難。面對來勢兇猛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們果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并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迅速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在世界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我們成功戰勝了“非典”疫情和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歷史罕見的自然災害。我們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在重點工程建設、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領域取得重大標志性成就,極大激發了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贊譽。
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