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網絡世界,警惕“沉默的螺旋”
最近一則“杭州小伙未給抱小孩女子讓座,被女子丈夫連扇5個耳光”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網友熱議。有人不失公允地指出雙方均有錯誤,有人批評小伙本應讓座,有人則劍指打人的夫妻,要求他們道歉。但筆者發現,也有近半數的回帖脫離了事件本身,對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或惡毒的詛咒,甚至揚言“人肉”他們;還有一些就干脆在上面掐起了架,相互攻擊、相互辱罵。本來是一場關于文明與道德的討論,最終卻讓隨意性、非理性和情緒化的網絡暴力語言湮沒了文明與道德。除此之外,我們在網絡上隨處可以見到各種無厘頭的謾罵和毫無道理的暴力語言。
網絡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在網絡上高速更迭,網絡媒介的特性使得人們在面對高速的過載信息時,難以進行深入思考和判斷。過多消費網絡上現成的信息,人們的思維會變得被動、僵化,觀點表達也會變得從眾、淺薄。在很多時候,網絡信息對人們的感性刺激大過理性思考。這樣一來,在還沒弄清事情本身的來龍去脈,甚至潛意識里根本不想深入了解的情況下,人們就根據事情的表象進行評論,產生情緒化、淺層次的觀點,甚至還有很多毫無道理的謾罵。另外在互聯網匿名的掩護下,大家更加可以毫無顧忌、不加思考地說出自己的觀點,釋放自己的情緒,制造模糊的謠言和刻薄的人身攻擊,甚至惡意的人肉搜索。正如上述關于“讓座”的討論中,有些人披上了正義的外衣,粗暴的語言甚至污言穢語就變得順理成章,文明和道德被沖破底線,與話題的初衷漸行漸遠。
傳播學中有一個經典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該理論指出:大眾傳播中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人們在表達意見之際會考慮多數人的意見,以此來確認自己的歸屬。當發現自己屬于“優勢”意見時就會積極地發表觀點,反之就會因為無形的輿論壓力保持沉默。這樣意見的表明和沉默就形成了一個螺旋式的傳播方式,從而形成一種強勢的意見氣氛。所以當多數人開始脫離話題,失去理性,陷入無盡的謾罵時,也就形成了一種強勢的、惡性的輿論環境。而這種輿論環境的形成,無論是對當事人還是網絡公共秩序,都是一種無形的暴力侵害。正像電影《搜索》中,葉藍秋因得病沒給一位老人讓座,結果引起網絡熱炒,各種網絡暴力接踵而來,最終被這種無形的輿論壓力逼入絕境,上演悲劇。這部電影折射了當今的網絡世界,非理性、情緒化的網絡暴力語言正不斷地侵犯著人們的基本權利,破壞著網絡世界的公共秩序,沖擊著文明與道德的底線。
文明在本質上是人類共同的協議,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網絡是新興的公共空間,也正在成為人類重要的公共空間,文明的環境必不可少。也許我們在網絡上每天都會看到很多難以理解的事情,固然不能丟掉批判的精神,但只有用理性、文明的價值觀念來認識與思考所面對的信息,才能真正幫助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野蠻的暴力語言只是對網絡秩序的一種踐踏,對文明和理性的褻瀆。所以在網絡世界里,請少一點謾罵和口水,多一點文明和理性。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