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感,催促戲劇市場轉型
“我認為觀眾已經準備好了,就等著好作品了。” 戲劇演出開場前10分鐘,在熙熙攘攘的上海大劇院一樓大廳,一位年輕觀眾如是說。這天上演的,是北京人藝原創大戲《窩頭會館》。
前不久,北京人藝帶5部原創作品在上海演出,許多演出票提前數月售罄;演出總體上也沒有讓觀眾失望:演出中間不乏良好的觀演互動,演出結束后則是長時間的掌聲和叫好聲。上海從來都是中國話劇的重鎮:從百年前在上海率先出現話劇前身“活報劇”,到上世紀50年代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佐臨提出建立話劇中國體系,再到80年代上海導演胡偉民在話劇舞臺上大膽探索,以及進入新世紀后以“白領戲劇”為核心的商業戲劇在上海“遍地開花”。北京人藝何以在這方碼頭掀起觀劇熱潮?
職場劇、情感劇、懸疑劇……近年來,上海戲劇在商業運作上成績較好,形成了以年輕人為主要消費者、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戲劇市場。不過,戲劇除了具有市場屬性,它的基因里還有“藝術”二字。“上海文藝界從來不是娛樂界。”上海老一代戲劇表演藝術家焦晃不愿多談今天的海上戲劇,多次在談話中只說了這一句。北京人藝帶到上海的5部作品在藝術質量上并非無懈可擊,不過演員們較為純熟精湛的表演藝術,以及劇作對思想力量的追求,恰恰反襯出這兩點在當前上海戲劇市場中的薄弱,從而多少填充了觀眾在劇場藝術性與思想性方面的“饑餓感”。
這種“饑餓感”也存在于北京的戲劇觀眾中。“看戲需慎重”已是許多人的共識。上海戲劇演出市場的短板,同樣是北京戲劇市場的“阿喀琉斯之踵”:不缺日益精湛的市場運營手法,不缺逗人樂的橋段,不缺演出場所,就缺高水準的表演藝術,缺對劇場空間的拓展,缺鋒利的思想,缺對人性的挖掘。近來在北京戲劇界內引起強烈反響與褒獎的,無一不來自國外,如英國老維克劇院的《理查三世》,如德國慕尼黑戲劇院的《毒》。它們的好口碑,也恰恰體現出戲劇觀眾很久沒被滿足的饑餓感。
“有需求,就會有生產。”商業戲劇在中國內地沉浮20余年,功過留待歷史評說。只是單一口味造成的市場畸形與木桶效應已日漸明顯,一部分戲劇觀眾對好作品的需求,已如潛流暗涌。在以票房為實際導向的演出市場中,這種并非“剛性”的需求,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讓戲劇市場的格局得到改變,卻可以如穿石之水、潤物之雨,漸漸地影響創作者與投資人。同時可以慶幸的是,話劇在中國雖不過百年有余,卻已有寶貴的傳統和前人開拓的藝術方向,“很多很多歷史,養成一點傳統;很多很多傳統,養成一點品位;很多很多品位,養成一點藝術”;同時可以慶幸的是,我們的時代始終不缺具有自省意識與創造精神的藝術家,不缺愿意尋找并探索藝術發展方向的專業院團,不缺樂于資助藝術探索的民間資本——從傳統中生長出當代性的可能,從創作、制作到市場終端觀眾等各環節對好作品的饑渴,讓我們對戲劇藝術的未來多了一份期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