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推人才——中國劇協10年“出人出戲”成就回眸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中的一段話,作為我黨“人才觀”的系統總結,為青年英才的成長指明了方向。
“政以才興,國以才治。”重視人才,是我們黨一貫的優良傳統。10年來,這一優良傳統,體現在中國劇協推動出人出戲的每一個理念,每一個細節里。
從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到組建梅花獎藝術團“送歡樂、下基層”,從走遍全國的戲劇節到各種類型的讀書班、研修班,從打造一劇之本到重視理論評論人才隊伍建設……10年來,中國劇協一直苦心經營著自己的人才大計。從當“伯樂”,搭建平臺、評選優秀人才到變身“園丁”、多措并舉培育英才,尤其是青年甚至少兒戲劇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再到當“指揮”,不拘一格用人才,一次次理念的創新催生著新的戲劇生態,一次次華麗轉身見證著中國劇協推動出人出戲的10年輝煌。
當“伯樂”
搭建平臺遴選人才
眾所周知,一個名角兒可以拯救一個劇團甚至盤活一個劇種。多年來,全國各地散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個地方劇種,但隨著20世紀現代文明的崛起,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影視、網絡、新媒體等多種娛樂手段的沖擊,傳統戲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戲劇人才隊伍在萎縮,戲劇觀眾在流失,一些地方劇種也因保護不善淪為“博物館藝術”,甚或徹底消亡。
挖掘、發現一個個劇種的代表人物,將其推至前臺,乃至更加廣闊的藝術舞臺,需要一個堅實的平臺,需要慧眼識英的“伯樂”,這個“伯樂”就是中國劇協,而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評選則是其中重中之重的平臺。
梅花獎自1983年創立至今已經評選了25屆,共有6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個不同劇種的演員獲此殊榮。其中,二度梅39朵,梅花大獎6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劇梅花獎為當代中國戲劇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去年第九次全國文代會期間,中國劇協名譽主席李默然談到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貢獻時,深有感觸地說。而他本人,曾是抨擊中國評獎過多過濫的第一人。
2002年,中國戲劇梅花獎迎來了標志性的一年。從《曹操與楊修》到《貞觀盛事》再到《廉吏于成龍》,這一年,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以其“京劇三部曲”一舉拿下梅花大獎。這是中國戲劇梅花獎自創立以來的首個梅花大獎,在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看來,這并非巧合。“尚長榮主席是第一位,除此以外,既有京昆梆全能堪稱國寶級大師的裴艷玲,還有小劇種大影響的蘇州滑稽戲演員顧薌,更有深受年輕觀眾喜歡、且頗富創造力的茅威濤和沈鐵梅,還有中國話劇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宋國鋒。10年6朵梅花大獎,不是評獎過多過濫,而是基礎雄厚的結果。”季國平說,戲劇梅花獎經過20年的積淀,使得這10年有了堅實的一度梅和二度梅的基礎。
“梅花獎已成為積極推出優秀戲劇人才和優秀戲劇作品的有效載體。”季國平說,綜觀梅花獎大賽,通過推薦、審核、初評,躋身梅花獎終評的演員,大都是各院團的“頂梁柱”。有的是來自國家級大劇院的知名演員,也有活躍在基層縣市劇團的優秀演員。他們長期活躍在演出第一線,特別是來自青海、寧夏、甘肅、內蒙古、云南的演員,常年深入基層,為少數民族觀眾服務,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彩的表演,演繹著“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深刻寓意。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