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時代的文學與閱讀——王安憶、莫言、陳思和對話錄
新華網上海8月17日電 (記者 孫麗萍)短短140個字的微博,正在如何改變人們的閱讀和寫作方式,又是否會成為傳統文學的“終結者”?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王安憶、莫言和文學評論家陳思和,近日在上海書展“書香中國閱讀論壇”上就此展開對話。
用拇指創作、用微博交流、在140個字的范疇內傳遞信息、創意、喜悅、感動……億萬網民正在推動一個全民微博時代的到來:有的微博字字千鈞、有的微博也富有文學性。
在不少文學評論者看來,微博推動了寫作的大眾化,同時也引發了閱讀和寫作日益碎片化的擔憂。
“微博雖然是一種工具,但我覺得工具有的時候是很重要的,它會改變實質。”王安憶說。
從紙筆時代的傳統寫作、到網絡文學大行其道、再到眼下“微博控”成為網絡熱詞……王安憶感到,文學正在進入一個變革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舊的形式不斷解體、新的形式不斷產生。
王安憶認為,“互聯網、微博等提供了(寫作)速度的可能性,寫得很快,然后就會變得粗糙……但現在還很難預料它將把大眾寫作引向何方。”
眼下,文化名人在微博上發言往往會引起數以百萬計的網民圍觀、關注,但四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卻大多選擇與微博保持距離。畢飛宇表示,自己至今沒有使用手機。
對此,莫言還坦率講述了自己的微博經歷:“去年我被人‘綁架’、開了個微博。開張幾天就有數百萬粉絲,最初讓我有點沾沾自喜。有人告訴我,那些都是‘僵尸粉’,真正關注你的人還是那百把個人。我自己寫的微博,開了一年多寫了幾百條,現在都忘了。”
事實上,莫言對微博的文學價值并不看好。“我經常在睡不著覺時,閉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數以千萬條計的短信、微博,在不斷地覆蓋。上億人在寫微博,將來有誰的微博能夠留下來?絕大多數微博都是寫作者自娛自樂、自我膨脹的產物。”
“可能過了很多年之后,小說也沒有人看了。”面對技術和時代變革的挑戰,王安憶突發奇想。
在文具店里,被電腦取代了的傳統筆記本越變越精致、唯美,王安憶覺得小說也可能變成少數人的“收藏”,脫離大眾閱讀的范疇。但她樂觀地認為,微博時代的文學也會產生自己的“大師”。因為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是有聲電影取代默片、還是電視劇沖擊電影,每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問世,無不是如此。
莫言認為,寫作的多樣化、寫作方式的多樣化、寫作類型的多樣化、閱讀類型的多樣化,正在成為我們時代文學的鮮明特征。“快速變化、就是這樣一個時代,沒有必要去改變。”
長期研究中國文學史的陳思和認為,網絡文學和微博寫作,標志著又一個文學階段的到來。“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一個從盛到衰的過程。它的規律就是:從民間興起,被少數人精致化,然后一定會被新的民間方式代替。”
回顧中國數千年的文學歷史,古代文人以寫詩歌為主流,在短短幾十、上百個字里,容納、表達所有的事實、思想、感情。長篇小說在很長時間里都屬于低等文學。曹雪芹、施耐庵等人寫作《紅樓夢》《水滸傳》,都不愿署上真實姓名,但在時間的長河中,四大小說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
“包括網絡文學、微博寫作在內,當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興起,最初一定是全民參與,而且是會粗制濫造的。但是最終會在這個民間創作的基礎上產生出精彩光輝的、最好的、代表那個時代的文化。”陳思和預言。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