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聯組織藝術家赴西藏慰問演出交流
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深化“走轉改”,北京市文聯組織藝術家赴西藏慰問演出交流
把“絕活”搬上“世界最高舞臺”
為貫徹落實中央及北京市委關于文藝界深化“走轉改”活動的指示精神,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推動和加強北京、拉薩兩地文化交流,促進北京援藏工作的開展,日前,北京市文聯組織了由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啟剛為團長,40余名首都藝術家為團員的代表團,赴西藏開展慰問及文化交流和采風活動。活動期間,為北京援藏干部職工、拉薩市黨政軍、學生和市民以及堆龍德慶縣東嘎小康示范村、城關區當巴社區居民舉辦了3場慰問演出,組織開展了北京·拉薩書畫藝術交流筆會,參觀了北京援藏項目并看望了援藏指揮部干部職工,還深入到拉薩郊區幾個牧民家庭看望了當地藏族群眾,為他們送去了首都人民的親切問候。
缺氧也要堅持演出
為了能給藏族觀眾和援藏干部獻上最精彩的演出,慰問團精選了戲劇、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多個藝術門類的優秀節目,歌曲《洗衣歌》、相聲《笑語歡歌》、舞蹈《愛相隨》《春天》、嗩吶獨奏《華夏同心曲》、古箏獨奏《西部主題暢想曲》、京劇《貴妃醉酒》選段等節目均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此次演出,藝術家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挑選了自己的拿手“絕活”。相聲演員陳印泉、侯振鵬為使節目更加貼近藏族群眾,還找人專門學習了藏語。在西藏期間,雖然藝術家們承受著高原反應帶來的身體不適,卻不顧連續的慰問演出和密集的活動安排造成的疲倦,戰勝各種困難,把精彩的節目奉獻給援藏干部和西藏群眾。錢美玲、鄧翔益、趙健3位雜技小演員演出完一下場就跌坐在候場間,張大嘴巴、瞪大眼睛,喘不上氣來,直到插上輸氧管,才慢慢緩了過來。按照援藏醫生史旭波的說法,在拉薩很多動作是不能做的,比如在公交車上,坐在前面的人扭頭和后面的人說話,這種姿勢影響呼吸,說不了幾句就會覺得很難受。而3位小演員表演的6分鐘的《三人軟功》,幾乎每一個動作都是讓人“窒息”的高難度動作。“太驚人了,這可是在高原這個‘最高舞臺’上演出呀!”一位觀眾看完演出后佩服地說。嗩吶獨奏演員孫云崗演出前吸了5分鐘氧氣,才一口氣吹完9分鐘的民樂,讓在場觀眾無不為之感動。為什么面對這么多困難,藝術家們始終不肯減少一絲一毫的難度,始終保持表演的高質量?陳啟剛的一席話道出了原委:“藝術家們已從內心深處自覺地認為他們代表著首都,他們來到西藏,就是要向援藏干部看齊,就是要把代表首都傳統文化經典的藝術帶到這里,同時也要把首都藝術家的良好形象留在這里。”
“以后一定再來啊”
拉薩城關區當巴社區,400人的禮堂座無虛席,過道和門口擠滿了觀眾;堆龍德慶縣東嘎村,除了本村村民外,60公里外德吉村的村民們也搭車趕來觀看演出……慰問團在西藏的每一次演出都受到了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經常是演出還沒開始,觀眾們就早早充滿期待地等候在現場了。66歲的扎桑阿媽把自制奶糖分發給四周觀眾并自豪地介紹,“這是我家的牦牛擠出來的奶做的,今天就是過節啊,當然要準備吃的才熱鬧。”聽著北京京劇院著名演員王怡、河北梆子劇團著名演員彭艷玲演出的《貴妃醉酒》和《龍江頌》,53歲的多吉大叔頻頻點頭:“我在電視里看過京劇和河北梆子,她們聲音非常好,現場看比在電視里好多了。”相聲演員陳印泉、侯振鵬一個個夾雜著漢語和藏語的包袱,讓58歲的朗嘎阿媽不停地鼓掌,想停都停不下來,最后干脆一邊擦眼淚,一邊拍大腿。而當兩位演員用漢藏兩種語言唱起《洗衣歌》時,臺下村民也跟著唱起來。扎桑阿媽說:“這是當年解放軍來的時候唱的歌兒啊,我們都會唱。”這些感人的場面,給全體團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觀眾為藝術家們努力克服嚴重高原缺氧等困難,給他們帶來一臺臺精彩的節目而感動,演出結束后,許多藏族同胞都拉著演員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不斷地說著“扎西德勒”、“以后一定要再來啊”。許多北京援藏干部職工在看完演出后也激動地說,看到首都藝術家一行就像看到了親人一樣感到無比親切,看了藝術家表演的節目仿佛回到了北京,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這對今后繼續做好援藏工作是一種激勵和鞭策。藝術家們也對此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們表示,這次到西藏進行“走轉改”與以往的感受非常不同,觸動很深,收獲很大。看到藏族群眾對節目十分喜愛、戀戀不舍的情景,他們深深地領悟到“三貼近”和“走轉改”的必要性,體會到了邊疆人民對于文藝演出的期待和喜愛,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積累了難得的生活素材,極大地激發了創作激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