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詞典不必弄成“流行語發布平臺”
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近日發行,新版收錄了“給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網絡熱詞,但也有部分網友自創詞被拒。主持修訂工作的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江藍生表示,“剩男剩女”等詞因不夠尊重人未被收錄。
有相當多的網友執拗地表示,“剩男剩女”等是客觀存在的真實社會現象,就像經濟學中的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詞典收錄這些網絡熱詞是與時俱進的體現;而盲目拒錄則與時代脫節,頗有點掩耳盜鈴的意味。在我看來,對詞典拒收“剩男剩女”等詞語不必大驚小怪,有些網絡熱詞再怎么熱,它只能停留在網絡里。
《現代漢語詞典》是一本嚴謹性的規范類工具書,被廣泛運用于各項漢語使用規范的制訂及漢語教學,用來教育后代。因此,收錄網絡詞語需要審慎,要考慮那些詞語的價值觀和社會效果。如果某些網絡詞語含有不良導向,或有貶低歧視他人之嫌,則以不收錄為妙,在最大限度地跟上時代腳步的同時,也有必要滯后于實際語言生活,以保持詞典作為規范類工具書的嚴謹性和正確向導。這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宅男宅女”,卻不收“剩男剩女”的原因吧。
具體到“剩男剩女”這個問題上,結婚不結婚、生育不生育,是絕對不可侵犯的個人自由,年輕男女成為“剩男剩女”,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確實不該用“剩男剩女”這類具有貶低性質的詞語呼之。前不久,香港無線電視有檔“剩女”真人秀,被指貶低女性,有歧視成分,收到觀眾50宗投訴,更有專業人士組團抗議,狠批節目將單身女性標簽為“剩女”,渲染了“女人嫁不出就是失敗”的價值觀。作為規范類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顯然不能對此推波助瀾。
字典、詞典收錄網絡詞語,還要考慮那些詞語的通用性、普遍性,也要考慮它的生命力,即穩定性。很多網絡詞語只是部分網民在使用,并沒有發展到全社會廣泛使用的程度,比如“巨好看”、“超爽”,有些甚至低俗無聊,必須限制其進入詞典,否則詞典年年增厚,出個卷一、卷二、卷三,學生們會苦不堪言。還有一些網絡詞語速生速滅,比如幾年前流行的“稀飯”(喜歡)現在已成“死語”,“恐龍”的使用頻率已大不如從前,如果把這類“短命詞”收錄進詞典,幾年或十幾年后的孩子們使用,肯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對其權威性是一個最大的損傷。字典、詞典一類的工具書,不必弄成“流行語發布平臺”或“熱詞總匯”。過于追逐網絡詞語,某些時候還會帶來混亂,讓一些規范語言“屈從”于網絡新解,鬧出笑話或矛盾。比如鬧得沸沸揚揚的廣告語“我靠重慶,涼城利川”,有專家認為,這是曲解的網絡語言“綁架”了中國語言文字的本真。很多網絡詞語,特別是隱含貶義的網絡詞語,只能停留在網絡里,如果收進字典、詞典給它們“轉了正”,類似的曲解恐怕還會大增。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