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上海文聯第七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以綠葉的情懷裝點海派文化的春天
熱烈祝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兩千年歷史看西安,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一百年歷史看上海?!倍潭桃话俣嗄昀铮虾Q杆籴绕?,而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機和活力的源泉。匯聚八面來風,引領時代潮流,這是文藝前輩們留下的歷史財富,而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軍號吹響,上海文藝工作又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波瀾起伏的時代浪潮,上海市文聯的工作者們深切感受到不一般的責任與使命,始終抱有一份當好配角、促進繁榮、服務發展的堅定信念。一方面默默無聞地為文藝之花的盛開做“灌溉者”、“鋪路者”、“呵護者”,另一方面也在理念上、制度上不斷開拓、大膽探索,努力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創新之路,以綠葉的情懷,裝點著海派文化的春天。
一年一度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為我國戲劇繁榮作出了貢獻
成立50多年來,“上海之春”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音樂人才
原創篇|推人推作品 扶人扶作品
搭建原創的舞臺
傍晚6點多,華燈初上,雍容華麗的上海大劇院內,燈火輝煌,工作人員正緊張地進行最后的調音。離開幕式還有一個小時,已近90高齡的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以及他的夫人靜候在劇場里。即將舉行的第二十八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開幕式音樂會,朱踐耳的《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是壓軸曲目。這部作品也是他與“上海之春”首次結緣的作品,曾響徹于1962年“上海之春”的舞臺,并在當時引起轟動。
從青蔥之歲到耄耋之年,在上海藝術成長和事業成功的道路上,與“上海之春”有著如此深厚緣分和成長記憶的,不僅僅是朱踐耳。作曲家馬友道、劉敦南、陸在易、楊立青、金復載、奚其明、徐景新、何占豪、陳鋼、趙曉生、顧冠仁等,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舞蹈家辛麗麗等人無一不是依托“上海之春”這一平臺“破繭而出”,展翅飛向全國乃至海外的。
“上海之春”可謂是新中國成立后舉辦最早、持續最久、一度是國內影響最大的音樂舞蹈節,至今已經辦了29屆,依然熠熠生輝?!盁o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其他的音樂節一般都是以展演為主,‘上海之春’在全國的獨一無二性就在于推新人新作,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上海音協主席陸在易驕傲地道出了“上海之春”青春永駐的“獨門秘器”。
為了更好地提升本土音樂文化,2006年起,“上海之春”還特別建立了“海上新夢”這個平臺,為上海作曲家提供更多的演出原創作品的機會。從2007年至2012年,66首原創作品在“海上新夢”舞臺上奏響了第一音。多年來,在“經典主宰市場”的局面下,如何將紙上總譜變成現場樂聲,一直是音樂家心中的困擾,終于借助“上海之春”這個平臺,實現了他們多年的創作夙愿。
“上海之春”只是冰山一角,上海文聯獨家或合力搭建的原創平臺其實還有很多,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選、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覽、上海美術大展、上海書法大展、上海設計展、“金手杖獎” 魔術大會等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粉墨佳年華”上海優秀青年演員匯演、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大展、上海青少年書法藝術獎等推新人活動,無一不是出人出作品的大舞臺。
曾幾何時,角兒要紅,非得先唱紅上海這個碼頭。如今,不同領域的舞臺再一次讓文藝工作者在上海長袖善舞,各展風采。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已經舉辦了22屆,400多位全國各地各劇種乃至國外的戲劇演員先后獲得所屬的各個獎項。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性小劇種,甚至一些近乎失傳的稀有劇種表演人才,有的還因此成為當地戲劇藝術的領軍人物。
回憶起原“白玉蘭”評委會主任、已故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評委會副主任榮廣潤充滿欽佩之情:“藝術水準始終是袁先生唯一和最高的評判標準。在她眼里,‘白玉蘭’的大門對任何戲劇演員都是敞開的,不同地域、不同劇種、不同資質和知名度,各種風格流派的演員,都可以在這個寬廣的平臺上盡情表演——這是文化繁榮的標志,是上海海納百川的胸襟?!边@份胸襟的背后有著務實的精神,細致的作風和公平的心態,從而提升了舞臺、獎項的含金量。
培育原創的土壤
一個民族的文化原創力關乎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文化發展,助推原創已內化為上海文聯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當原創苗子的發現者、鋪路人非常重要,同時做原創萌芽的發掘者、施肥者、呵護者也意義重大。文聯人要當好培育原創土壤的園丁。為了增強主旋律創作的藝術感染力,上海市文聯各文藝家協會一直鼓勵、動員并組織藝術家深入第一線去感受生活,尋找第一手鮮活的素材,為創作進行有效積累。
在中國共產黨90歲誕辰之際舉辦的“黨的光輝歷程——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攝影作品展”,展出了滬上55位資深攝影家歷時兩個半月,分9條創作線路,赴浙江、江西、云南、廣州、四川、湖北、陜西、北京等省市,深入到全國30余個拍攝點和革命老區實地拍攝的400多幅作品,每一幅作品都真實記錄了老區現實的景象與人文,為后人留下了一筆歷史及文化財富。
上海攝協是這次行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在他們的精心安排下,攝影家們克服層層困難,順利完成了創作任務。赴四川創作隊克服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反應、道路積雪和崎嶇險勢的艱難,拍攝出了題材豐富的攝影作品。赴江西創作隊徒步攀登泥濘的山路800多米,深入到紅軍反圍剿阻擊的山峰拍攝,還意外搜集到當年紅軍戰斗時的彈殼……
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上海美協也吹響了“集結號”。70多位畫家,兵分四路,參與“上海畫家重走長征路”系列采風活動,足跡遍布5省11市,創作了100多件反映紅軍長征題材的中國畫、油畫、水彩、版畫等作品,表達了上海畫家對長征精神的禮贊。在辛亥革命歷史組畫創作中,上海美協還首次采取集中創作人員辦班的形式展開創作,有重點地組織26位油畫家參加油畫高級研修班,通過多次作品小樣觀摩、講解、采風,創作了《孫中山與李大釗》等12件大幅作品,為上海培養了一批重要的創作隊伍。
原創精品往往有著令人炫目的驚艷,但它并不是橫空出世的,需要經過不斷的錘煉。
評彈演員吳新伯創作的短篇評話《夜走狼山》初演時遭到了否定,但是他與同為評彈演員的父母都心有不甘,向上海曲協求援,希望召開一個作品討論會。很快,討論會上,來自高校的教授、文藝界的理論評論專家和評彈界的代表,對作品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并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修改意見。最終,經過不斷的錘煉,《夜走狼山》大獲成功,一舉獲得包括曲藝界最高獎項“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在內的一系列獎項。上海曲協的有力助推,使得一部優秀作品峰回路轉、起死回生。這一“急診”案例給上海曲協很大啟示,自2004年起他們連續8年每年舉辦“曲苑文壇”創作筆會,并陸續推出文化講座、新作研討等系列活動,圍繞推動創作形成了“曲苑文壇”的品牌項目。經過“曲苑文壇”創作筆會的歷練,不少作品最終羽化成蝶,成為優秀作品。
新劇本朗讀會是上海劇協保持多年的品牌項目。在第十二屆新劇本(戲曲)朗讀會上,昆劇《占花魁》、淮劇《尋畫記》、越劇《新拜月記》的片段以朗讀與展演的形式輪番上演。不過,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戲曲“大串燒”。在現場,上海劇協特邀專家對青年編劇進行“把脈”,目的在于鼓勵和探索青年戲曲編劇與導演的創作方向,增加他們的戲劇實踐與經驗。專家們一針見血的點評讓青年編導受益匪淺,紛紛表示以后即使自費也愿意再度“充電”。
創新的路程往往是艱辛的,需要步步為營。對于舞蹈而言,上海舞協主辦的華東六省一市專業舞蹈比賽、舞蹈新人新作展演對于那些原創的“幼苗”至關重要,同時那些準備破土而出的“嫩芽”也需要有一個寬松自由的展示平臺。為了讓那些沒有正式演出過的、實驗色彩濃厚的作品也能鏃礪括羽,上海舞協聯合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舞蹈藝術創新工作室、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了上海舞蹈實驗劇場。為增強實驗效果,組委會還特意組織舞蹈愛好者作為觀眾,并安排編導與觀眾互動的環節,通過零距離的接觸交流,編導能及時獲得真實的反饋,有利于作品的進一步打磨、完善,觀眾也可借此走近舞蹈,更好地欣賞和理解作品,可謂“一箭雙雕”。在首次實驗劇場展演中,《長歌行》《茶山情歌》等7個中國舞原創作品贏得觀眾熱烈反響。
謝晉夫人向上海市文聯贈送錦旗
在美國建立上海青年藝術家展演基地
為盲人舉辦觸覺藝術展覽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