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屈原精神豈是八卦“考古”能消解
端午到了,屈原與楚懷王“斷背”的八卦又在網上炒作起來,八卦精神的根底是虛無,誰神圣就把誰拉下水。幸好虛無始終不能與真實的精神力量相抗衡。“斷背”的“考古”絲毫不會抽空偉大的“屈騷”傳統和浪漫主義精神。
端午節是屈原的紀念日,為詩人標記一個日子,這既是傳統的民俗節日,也是歷史和時代對詩歌精神的敬意。
詩人的節日,我們沒有頒給李白,也沒有贈與杜甫,惟獨給了憂憤自盡的詩人屈原,是因為屈原代表了中國人性格中的另一重色彩、另一種氣質:敏感、憂憤、高傲、倔強,這顯然是詩人氣質,更是一種詩人的態度,不妥協、不原諒、不放棄。人站在渾渾濁世的對面,用自己的方式來保存芳香和純潔,在無法選擇命運的時候,屈原選擇了一個人所能選擇的最后的尊嚴。他的詩歌和詩歌行為向我們展示的不僅是美,更是勇氣——這是最值得記住的東西。
誠然,在以沖淡中庸為理想人格的傳統中,這種精神成了少數人的特質;誠然,多數時候,我們認為陶淵明和王維的詩中之畫更美麗更寧靜更安詳,更能代表詩人對現實“以退為進”的“距離”,但是不能否認,當大多數詩人站在背對現實的地方尋求內心的安靜之時,屈原卻始終站在他自己的詩歌立場上,把內心的騷亂和悲苦化作一種力量。他帶給我們的是更徹底的精神沖擊,展示了更強大的詩歌力量。這種力量并不像李白式的獨自飛翔,也不是杜甫對民生苦難的近距離透視,而是發出不停歇的終極追問:問天何壽?問地何極?人生幾何?生何歡?老何懼?死何苦?情為何物?人世何苦?蒼生何辜?同時發出不軟化的抗辯與質疑。很多人認為詩歌象征著柔弱的處境,文學是一種精神退守的方式,在這樣的時刻,屈原的強硬堅挺尤為可貴。
我們向往的不只是那美麗,更是那種勇氣,勇氣背后強大的內心,一種拒絕淪陷的內心。中學語文參考書上稱之為浪漫主義,我深信,這一描述凝結著歷代知識者對于屈原勇氣和才華的敬意。與之相對的屈原,表現的則是一顆有硬度的詩心,我想該稱之為“堅硬的浪漫”。只要對這種浪漫的期待不死,詩歌的精神能力就不會消失,端午的紀念精神也就不會被“斷背”抽空。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