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心交給人民——內蒙古文藝界紀念《講話》發表70周年
“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講話》依然對文藝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我們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深入生活,這是文藝的源頭活水!”在4月18日內蒙古文聯召開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座談會上,作家代表李廷舫結合瑪拉沁夫、朝克圖那仁等著名作家的創作歷程,認為文藝工作者要深刻領悟并謹記《講話》的精髓,在創作中體會深入生活為人民的重要性。內蒙古文聯主席巴特爾也認為,《講話》仍然是文藝創作的重要指導性文獻。《講話》對文藝工作者把握時代精神和時代潮流,堅持“三貼近”,實踐“走”“轉”“改”,創作為人民群眾喜愛的文藝精品,是一個必要遵循。
“今天的一些文藝工作者不深入生活,遠離了《講話》精神,導致作品與生活割裂開來。這是一種不良的創作傾向。”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攝協主席額博對文藝創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批評。他認為,回顧老一輩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對生活的一往深情,這恰恰是當今一些文藝工作者缺失的。
“要把心交給人民。”內蒙古文聯副主席、評論家協會主席宋生貴說,“文藝從根本上是為群眾的問題和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文藝創作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與民眾保持“血肉聯系”,“關注現實”是中國文藝的優良傳統,必須要堅守這個傳統。內蒙古大學教授高明霞也認為,要倡導“‘人民性’的文藝美學思想”,要“尊重人民的審美需求,將高雅藝術還給民眾”。內蒙古文聯副主席、內蒙古劇協主席武利平說,“《講話》是一盞明燈”,其基本原理符合文藝發展的規律,文藝創作只有貼近生活,和人民大眾保持深厚的感情,才能吸收地氣,表現“真善美”,傳達“精氣神”。
來自內蒙古全區的50余位文藝工作者代表表示,人民是始終如一的服務對象,時代發展了,但為人民服務的主旨不能變。繼承和發揚《講話》精神意義深遠。內蒙古文聯黨組書記王金喜說,期望通過此次座談,讓《講話》精神深入文藝工作者心中,以促進內蒙古多出優秀文藝作品和文藝人才,最終推動內蒙古自治區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