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剩女”流行,不是電視劇惹的禍
近日,聽聞一則“剩女不嫁慘遭家人打斷肋骨”的新聞,著實令人咋舌。據有關媒體報道稱,今年已35歲的大齡“剩女”小菲遲遲未嫁,胞弟小明一怒之下將其左側三根肋骨打斷,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對此,“剩女”們苦言“傷不起”,紛紛表示單身乃個人自由,招誰惹誰了?為了保護自己的肋骨,以后得穿防彈衣加鋼盔。更有不少網友將“剩女”問題產生的矛頭,直接對準了時下大量熱播的各種言情偶像劇、都市“剩女”劇和家庭倫理劇,“高富帥”、“婆媳斗”、“小三門”、“事業家庭難兩全”、“孩子搶自由”云云,細數著婚戀、家庭劇的幾宗罪狀,誤導“剩女”們的擇偶觀,須為晚婚負責。凡此種種,不禁讓人疑惑,難道大女不嫁,是電視劇惹的禍?
“偶像劇有必要為晚婚負責,它讓女青年認為26歲能遇到瀧澤秀明,29歲能遇到松本潤,30歲能遇到木村拓哉,31歲能遇到玄彬,33歲能遇到阮經天和赤西仁,34歲能遇到龜梨和也,35歲遇到李民基,39歲還能遇到藤木直人。越往后越合胃口,所以她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怎么甘心就嫁給隔壁的小張小李呢?”這則看似振振有詞的微博近日在網絡上瘋傳,倒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在他們看來,時下不少熱播偶像劇中,男主角不但“高富帥”,還都“新三從四德”,“灰姑娘遇上高富帥”的情節令人神往,制造著“白馬王子”就在身邊的假象;而在時下熱播的包括《錢多多嫁人記》《張小五的春天》《大女當嫁》等在內的大量都市“剩女”劇中,“剩女”們雖錯過了青春年華,卻往往會誤打誤撞,遇上年輕又帥氣的白馬王子,制造著“姐弟戀”大團圓的錯覺;家庭倫理劇中無限夸大的家庭矛盾,“婆媳斗”、“啃老”、“爭房產”、“家庭離異”、“小三”遍地走……看得不少女性觀眾唏噓不已、談婚色變。生活忒殘酷,婚姻太糾結,倒也道出了不少“剩女”們普遍的心理感受。
首先我們承認,有些電視劇過度渲染“高富帥”,催生了一些女性的公主夢,致使其眼光逐漸拔高,對絕大多數男性難以入眼;而有些電視劇則過度“低于生活”,夸張地表現“婆媳斗”、“小三門”等灰暗的社會現實與情感糾結,讓不少“剩女”躲進小樓成一統,沉浸在自我編織的虛幻世界中不能自拔。這些都是此類電視劇創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其實,“剩女”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大女不嫁,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電視劇惹的禍。如果將電視劇的影響視作外因的話,或許,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才是內因。對于外因的影響,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過于夸大。
隨著時代發展,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愈發彰顯其個性——經濟上渴求獨立,思想上追求前衛,行為上要求先鋒。女性早已經脫離了“家庭主婦”式的生活圈子而邁向了更廣的社會領域,有些女性甚至已不再呼喚著頂起半邊天,甚至大有遮住天的向往,就像中國移動的廣告詞一樣:“我的地盤聽我的?!倍诖蠖鄶抵袊改傅膫鹘y觀念看來,似乎適齡不談戀愛就約等于不孝,只談戀愛不結婚就約等于變態,結了婚不生小孩就約等于“現行反革命”,他們認可的最高“憲法”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所以說,大女不嫁,其實背后夾裹著更為深層的社會原因和現實遭際,甚至可看作新舊觀念經受時代碰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社會問題,其中更暗含著人們對于個體自由解放的渴望和對婚姻責任的淡漠。因此,奉勸諸位網友,切莫動不動就拿電視劇說事。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