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七年之癢”,喜羊羊你準備好了嗎?
每次,當“百折不撓”的灰太狼喊起那句熟悉的“我一定會回來的!”時,會心的觀眾知道,這預示著下一個相似故事的開始。歲末年初,灰太狼會再次如期而至,被喜羊羊們整得千瘡百孔后離去,劇情循環賡續。創作者、觀者樂此不疲,默契依舊。就這樣,“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的電影版已然有4個年頭。
在頗受好評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后,觀眾對“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的期待水漲船高。然而,《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的評價臧否兩極。褒之者謂之“精彩依舊”,薄之者謂之“冷飯無味”,更有小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一旁的家長鼾聲隆隆的景象。作為一個成功的動畫系列,乃至中國動畫史上空前的成功品牌,即使偶有失手,也不掩其瑜。該系列隨著美國迪士尼和香港意馬的資本介入勢必將滾雪球般地越做越大。但回首過往成功的系列動畫,即使如“名偵探柯南系列”,也難免在高票房之后經歷過一段回落。因此,現在考慮“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的未來并非杞人憂天,隨著該系列的兒童觀眾逐漸長大,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絲憂慮。喜羊羊,如若“七年之癢”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眾所周知,“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的成功得益于其審美的“散點透視”,不同的受眾能找到各異的樂趣。少兒以片中的羊、狼斗爭為樂事;成年女性觀眾從中得出“相夫”之道,網上甚至一度流傳“嫁人就嫁灰太狼”的說法。羊族為兒童提供了童年的想象世界,狼族則仿佛是成人世界的現實折射。曾經風靡大陸熒屏的《貓和老鼠》中的游戲性質也為“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提供了穩定的心理基礎,即對立雙方并非真的、也不可能置對方于死地,但這種游戲化的斗爭卻為劇情的發展和趣味性的增加提供了永續的動力;片中善良的小灰灰與羊族的感情也給人溫情的感覺,消解了尖銳的善惡對立。
隨著原來團隊核心人員的離開,迪士尼資本的介入以及對此作出的劇情呼應和海外市場的考慮,《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是該系列處于調整期的一部,因此,劇情的銜接、角色的設置乃至笑點的安排都有“為賦新詩”的匠意之嫌。比如龍族的角色并未完全融入羊和狼的世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之前觀眾對喜羊羊的父母身世有著見仁見智的想象,本片則把這一項坐實了,反而有煽情之嫌,而且不好為此后劇情的發展伏線。此外,笑點并非通過電影語言而是通過撓人笑穴的網絡語言實現,這些已經引起不少成年觀眾反感,但都是些在調整中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深層次的問題則是,當現有的觀眾群成長之后,屆時,“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該如何面對觀眾的流失?“小手拉大手”的營銷模式,一名兒童觀眾可能附帶兩至三名成年觀眾勢必面臨嚴重挑戰,當這種營銷模式力量式微之后,如何賦予“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以新的競爭力以繼續強化這一品牌,顯然是頭等大事;其次,隨著該系列走向國際,如何準確把握國際觀眾的口味,而又不偏離當下觀眾的趣味亦需權衡;再次,該系列并非“名偵探柯南系列”的推理型,可以老少通吃,那么審美旨趣與觀眾一同成長還是繼續發展新的兒童觀眾顯然也成為關乎全局的戰略抉擇;最后,《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把消費品授權業務交給意馬公司,固然省卻了不少氣力,但是,從良性的電影及后電影開發收益的比重來看,一般來說,還是后者占的更多一些,當然,其推廣成本也更高一點。片方將此假手他人也放棄了一次國產動畫電影自己開疆拓土、完善產業鏈條的機會。
作為一個國產動畫品牌,觀眾當然希望其能像“百折不撓”的灰太狼一樣,高呼“我一定會回來的”。同時,也希望其回歸每次都能為觀眾帶來更多的驚喜。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