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30年變與不變
1月22日晚,中央電視臺將舉行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為“回家過大年”的央視龍年春晚將突出“年”的元素和“聯歡”“互動”,晚會由39個節目組成,時長260分鐘。這是彩排時拍攝的央視春晚主持人李思思、撒貝寧、李詠、董卿、朱軍、畢福劍(從左至右)。 新華社發
“誰能想到,一臺晚會居然持續了30年,再有預見性的人也不會想到這一點。”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第一代總導演黃一鶴很感慨。
從第一屆春晚頗受爭議的李谷一的《鄉戀》開創個人情感表達登上舞臺,第二屆春晚陳佩斯與朱時茂的《吃面條》使小品這一形式成為春晚“必備菜”,到最近幾年趙本山小品“不差錢”、“忽悠”的流行,“西單女孩”、“旭日陽剛”、“大衣哥”等一批“草根明星”給熒屏帶來的亮色,春晚30年對中國社會流行文化的影響有目共睹。
每一年春晚都會留下經典節目,《千手觀音》、《俏夕陽》、《小城雨巷》等舞蹈,《冬天里的一把火》、《愛的奉獻》、《常回家看看》、《愛我你就抱抱我》等歌曲,還有趙麗蓉、趙本山、黃宏等人的小品,至今還常常出現在電視臺各種精品回顧里。
每一年春晚都會捧紅一些明星。從早期的蔣大為、董文華、宋祖英、趙本山,到現在的劉謙、邰麗華、“吉祥三寶”組合等等。能上春晚既是實力的象征,也為演員提供了更上層樓的平臺。春晚更為張明敏、劉德華、張信哲、周杰倫等眾多港臺藝人的北上發展開拓了空間。
30年春晚,從小到大,從簡樸到華麗,從驚喜到雞肋,留給后來者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少,留給觀眾挑剔的話題越來越多。“創新”成為每一屆春晚導演的努力方向,創新不足也是最讓觀眾詬病的地方。
1993年春晚破紀錄達到5個半小時,“太長了”的抱怨讓后來者都約定俗成把時間定格在4個半小時左右。但也是那一屆春晚,成為最多港臺及海外藝人登上舞臺的一屆,甚至梁雁翎、李慶安等港臺藝人還成為晚會主持人。
1998年的春晚相聲只剩下兩個,被指責加速了相聲的衰落。盡管那一年春晚小品破紀錄有7個,盡管那一年登上春晚舞臺的傳唱度高的歌曲最多,諸如《相約九八》、《健康歌》、《大中國》、《好日子》、《走進新時代》、《好漢歌》等。
進入新世紀之后的歷年春晚越來越離不開“大腕”,趙本山的小品、宋祖英的歌成為每年必備節目。春晚的創新只能向舞蹈、雜技、魔術等沒有“明星臉”的藝術形式尋求突破,《千手觀音》、《俏夕陽》、《小城雨巷》的走紅和劉謙的超高人氣都誕生在這一時期。
與春晚的漸變相伴而生的還有假唱、植入廣告、花錢上春晚等讓人討厭的衍生品。在痛斥假唱的危害時,著名詞作家閻肅說,第一屆春晚李谷一一人唱了8首歌,也沒見假唱,也沒見效果不好。而近幾年對口型往往總能被細心的觀眾發現并截圖,也讓千呼萬喚的真唱越來越難。
至于整點報時、賀電、甚至小品道具中各種無孔不入的廣告形式更是讓春晚漸漸變了味。而一些演員通過各種途徑公關上春晚的傳聞也不是空穴來風。春晚的商業價值漸漸蓋過了其全民聯歡的社會價值。
央視專為春晚30年拍攝的紀錄片《春晚》的導演之一李俠說,“我們對春晚不滿意,其實是對我們自己不滿意。春晚只是這個時代面貌的反映,如果你覺得春晚浮躁,那也是因為這個社會的浮躁。”
也是在這種時候,龍年春晚劇組打出了“零廣告”的旗號,總導演哈文被任命后一反過去拜會春晚重頭藝人的傳統,第一時間拜會了文化界名人,一改往年遮遮掩掩的做法,改由春晚劇組公開發布重量級藝人、彩排劇照、最終節目單。這種誠意能否讓觀眾滿意還得等到今年春晚直播后才知曉。在資訊龐雜、娛樂手段多樣、過年方式翻新、觀眾欣賞口味各異、個人表達更加自由的當下,要實現上世紀90年代初那樣的滿意度確實不太可能。
春晚30年,變的是時代、是節目形式、是演員,不變的是伴隨一代人成長的溫暖記憶,這才是春晚辦下去的重要原因。
(編輯:子木)
· | 春晚挨“罵”的背后 |
· | 春晚少了是件好事 |
· | 文化部春晚等三大晚會確定停辦 |
· | 春晚正式聯排前“不關門” 全力挖掘優質作品 |
· | 春晚“老伙計”緣何成“老大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