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愛文明非愛寶,身為物主不為奴”——記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
牡丹白鷴圖 呂紀
去年春節,中國美術館“五十年捐贈作品大展”中鄧拓捐贈的十來件作品尤為引人注目。今年,中國美術館在推出“都市·田園——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提名展”這一大型自主品牌性展覽的同時,另一新春“賀歲展”的主題詞仍是“捐贈”——來自鄧拓一人捐贈的140余件(套)珍藏并由此形成鄧拓捐贈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特展。
鄧拓捐贈展自1月16日開幕后,中國美術館的三層、五層展廳總有紛至沓來的參觀者,他們長久佇立,只為仔細欣賞鄧拓捐贈的國寶級古畫。當記者問起時,不少人說出了“大飽眼福”、“為之驚嘆”的共同心聲。
根據展品創作年代和畫風畫派,展覽細分為“宋元遺珍”、“明畫攬勝”、“吳門群體”、“清代諸家”、“八大·石濤”、“江南新風”六塊區域。說起全場最受矚目的作品,自然是“宋元遺珍”展區的蘇軾《瀟湘竹石圖》。據介紹,蘇軾傳世珍品僅兩幅,《枯木怪石圖》已于抗戰時期流入日本,《瀟湘竹石圖》為國內蘇軾作品孤本。1961年,鄧拓從曾任吳佩孚秘書長的白堅夫手中,以5000元價格買下這幅畫,為了湊齊錢,他還變賣了自己的一些藏品。《瀟湘竹石圖》構圖奇特,匠心獨運,長卷式構圖,是學界公認以竹石寄托文人情懷的中國文人畫典范之作。
“吳門群體”則展示了明朝中期以“沈文唐仇”四大家為首的吳門畫派群體,作品有沈周《擬趙松雪萬木奇峰圖》、文徵明《夏木垂陰圖》、唐寅《湖山一覽圖》、仇英《秋江待渡圖》等。據修復專家馮鵬生透露,《擬趙松雪萬木奇峰圖》是鄧拓藏品中破損最嚴重、修復難度最大的作品。而“清代諸家”部分的鄭燮《石虎圖》、黃慎《八月梅花圖》等也備受關注。
“這些古代珍品上起宋元,下至晚清,有著清晰的中國古代繪畫史的脈絡,同時也凸顯出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發展與演變過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告訴記者,展覽反映了鄧拓有序列、有特色的收藏意識,充分體現出其豐厚的藝術與歷史學養。
在三層展廳,鄧拓書寫的毛主席詩句力透紙背:“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通過其書法作品,不難看出鄧拓在藝術創作中寄注的人文情懷。鄧拓的女兒鄧小虹告訴記者:“我父親一直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在工作之余潛心研究、收藏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他對生活從不奢求,幾乎把全部積蓄都用在收集古畫上。關于他對古字畫的癡迷,母親曾戲謔地說,‘以后你索性前后披掛上古畫為衣吧!’”
如此愛畫的他,后來又慷慨地把畫捐給了國家。“1964年,父親寫下‘君愛文明非愛寶,身為物主不為奴’的詩句后,將140余件(套)精選的珍藏無償捐贈給國家。到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這些藝術品終于第一次全數展出了。而今年正好是我父親的百年誕辰,能讓更多的人觀摩、學習古畫,相信他會感到欣慰。”鄧小虹說道。
值得特別提及的是,這批古畫之所以能重現昔日光彩,真離不開“修復”二字。“之前,140余件(套)藏品中有120件(套)破損嚴重、急需修復;余下的20余件還要進行保存性處理。”負責鄧拓捐贈作品修復工程的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告訴記者,“有些畫可能一碰就變成碎片”,而修復著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按照文化部的要求,中國美術館2009年5年就開始籌備,邀集馮鵬生等國內頂級古代書畫修復專家反復論證后,制定了縝密周詳的修復和保護方案,并組建了專門的修復工作室,終于在2011年12月末完成了全部的修復工作。
據胡偉介紹,修復過后展出的作品,每一件都有一個密閉的定制恒溫展箱,既可以對文物進行周全保護,也能保證觀眾清晰地看到作品原樣。記者還看到展覽中專門開辟了鄧拓捐贈作品保存修復成果展示區:通過多媒體展示,可以讓參觀者看到兩幅名畫修復前后的對比效果,使人更直觀地了解到書畫修復的必要性和復雜程度。“善待每一件藏品,這是對捐贈者的尊重,也是對國家文化財富的責任和保護。”胡偉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