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迎春”展現文聯凝聚力 春秋十載見證文藝大繁榮
“百花迎春”展現文聯凝聚力 春秋十載見證文藝大繁榮
熱烈祝賀“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成功舉辦十周年
在“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2春節大聯歡”上,七彩祥龍“舞”出新年喜氣
央視播出“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2春節大聯歡”時間
央視三套:1月24日(農歷大年初二)中午12:30和1月27日(農歷大年初五)晚上19:30播出。
央視一套:1月25日(農歷大年初三)下午15:35播出。
“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自2003年首次舉辦至今,已走過碩果累累的十載。每年春節前夕,中國文聯11個文藝家協會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藝術家們便齊聚一堂,“濃墨重彩描繪春的景色,載歌載舞頌揚春的傳奇”,用文藝的百花編制成一個馥郁芬芳的花環,奉獻給哺育文藝事業的時代與人民。這不僅是中國文聯聯絡各界藝術家為人民服務的一種創新,同時也是培養藝術家堅持以人民為創作中心的成功的藝術實踐。 ——編者
又是一年春光好 且待百花再開時——中國文聯“百花迎春”十歲有感
仲呈祥 孫百卉
“百花迎春”在近10年的中國文藝建設史上,搭建了一個能夠使各個門類的藝術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藝術的新平臺,這對于從宏觀的視角貫通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聯系、促進中國文藝事業的健康持續繁榮,具有特殊意義。每年的“百花迎春”都是中國文學藝術大家庭的一次家族聚會,在這個聚會上,各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們歡聚一堂,暢所欲言,切磋經驗,交流心得,雖然各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傳播媒介各不相同,但他們繼承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書寫時代發展的精神風貌的創作宗旨是相同的,他們對藝術、對真理的追求與領悟是相通的,因而這樣一個每年一度的盛大聚首,對于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它有利于各個藝術門類之間在哲學層面的融會貫通,也有利于提升觀眾的整體文化修養與審美情趣。藝術家們對藝術哲學的貫通與領悟,直接轉化為文藝作品呈現給觀眾,比如2003年“百花迎春”的節目《名家名作名曲》,不僅匯聚了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巴金、冰心、曹禺、老舍的經典作品朗誦,讓觀眾在不同作家作品之間領悟到了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內核,同時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古箏等風韻別致的樂器伴奏中,領略到藝術門類之間渾然天成的美。各藝術門類在這種交流與貫通中,必然能不斷汲取創作養分,為文藝創作注入活力與生機,共同推動整個文藝事業的健康繁榮發展。
在每年的新春佳節之際,“百花迎春”組織各個藝術門類卓有成就的知名藝術家數百人聚集在一起,向哺育自己成長的人民母親拜年,向養育自己的時代回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集中體現。如果說十載的“百花迎春”有一個共同主題的話,那就是藝術家向哺育自己藝術生命的人民母親拜年。胡錦濤同志強調,“為了誰、依靠誰是我們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從歷屆參加“百花迎春”表演的藝術家身上,觀眾能夠切實感受到藝術家們對人民的尊重與熱愛,藝術家們經常在舞臺上發自肺腑地感嘆“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民是藝術的母親”。比如2005年“百花迎春”中有一個采風展示的環節,介紹了“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生前全心全意為人民唱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堅持為農民演出的感人事跡。這個節目以打動人心的紀錄片畫面及藝術家后代深情的講述,具體而生動地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使藝術家與人民之間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離不開人民,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百花迎春”借助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向母親拜年,密切了藝術家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正如聯歡會主題曲《百花迎春》中所唱的:“扎根生活的沃土藝術長青,沐浴人民的目光前程壯麗。”
十載的“百花迎春”,在每年的春節期間經由電視媒介向全國人民播出,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春節電視節慶文化,注入一股活水,對電視綜藝晚會某種失衡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有力的調控。自1983年第一屆央視春晚成功舉辦以來,春節期間逐步形成了以央視、文化部、公安部的三臺春晚為主,以全國各地電視臺規模不一、形式各異的聯歡晚會為補充的春節電視節慶文化環境與氛圍。環境樹人,氛圍育人,三臺大晚會有各自偏重的功能,央視春晚仰仗大型歌舞和小品,著意營造歡樂、祥和、熱鬧的節日氣氛;文化部春晚是一年來文化事業的匯報演出,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公安部春晚則意在聯結警民情感的紐帶,發揮獨特的作用;而各種林林總總的小晚會,雖不乏成功之作,但也有不少千篇一律,既缺乏對節目內容藝術價值的挖掘,也鮮有形式上的創新,流于追求大而空的“形式主義”,久而久之造成了電視節慶綜藝晚會的某種生態失衡。自從“百花迎春”加入電視春節晚會的行列,便以其講究藝術品位、講究藝術格調的突出特色,使節慶期間電視綜藝晚會的整體面貌得到有力的調控。“百花迎春”沒有一般春節晚會通常追求的那種宏大、熱鬧的場面和慷慨、激昂的情緒,而是仰仗文藝界知名藝術家,以藝術的養分,潤物無聲地引領、教化著電視觀眾的精神世界。與那些只能滿足觀眾一瞬間對娛樂的消費需求的速朽文化不同,“百花迎春”為人民奉獻的是由各藝術門類頂尖藝術家表演的、經歷史和人民檢驗過的經典文藝作品,是在文化寶塔中占據塔尖位置的藝術家與文藝作品。在“百花迎春”的舞臺上,作家協會奉獻古代與現當代文學史上經典作品的朗誦;劇協奉獻各劇種、各流派、各名家的經典唱段;音協送上經歷時代淬煉、為廣大人民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舞協、雜協奉上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斬獲殊榮的舞蹈、雜技佳作;美協、書協、民協派出最優秀的藝術家當場為觀眾獻藝呈寶;影協則由深受愛戴的老電影藝術家帶領觀眾穿越時代、重溫經典電影的魅力。這些節目猶如競相吐艷的群芳,為全國人民在傳統的新春佳節期間提供了一道高品位的精神大餐,自覺擔負起了文化藝術在教化人、養心、提升素質、塑造人格方面的歷史使命,為營造良好的春節電視文化環境和氛圍作出了貢獻。
十年的“百花迎春”晚會不斷堅持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力圖用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同“有形式的意味”的和諧統一,不斷帶給人耳目一新的審美體驗。首先,“百花迎春”注重“有意味的形式”,在節目的創作上,在追求形式上的變化與融合的同時,突出節目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內涵。比如2004年“百花迎春”開篇后的第一個節目《北風吹》,首先由音樂藝術家王昆以經典的旋律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遙遠的年代,再由不同劇種的幾代“喜兒”塑造者演繹不同風格的藝術形象,最后由年輕的演員劉亦菲用充滿現代氣息的歡快的方式重唱《北風吹》,節目以這種貫穿時代、貫通各藝術門類的創新形式,突出了撫今追昔、憶苦思甜的主題意味,使人們對今天能夠“歡歡喜喜過個年”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其次,“百花迎春”追求“有形式的意味”,不斷變換形式,使經典文藝作品有耳目一新的詮釋方式,對晚會的總體結構也進行有益的創新。比如2006年以前的“百花迎春”以每個協會為單位,逐一為觀眾獻藝、拜年,而2007年開始則以地域及行政區、軍隊為方陣,由同一籍貫的藝術家聯袂奉獻表現地方特色的節目,使每個板塊的節目既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又在內容與形式上充滿靈動的變化。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十載的“百花迎春”正是在追求文藝節目意味與形式的和諧統一的過程中,堅持不斷創新,才使得文藝創作不斷煥發生機,欣欣向榮。
2012年“百花迎春”繼續發揚以往9屆的特色與經驗,由各藝術門類的百余名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同臺,以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經典文藝節目向人民母親致以深情的問候。宋人曾有詩詠迎春花,“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中國文學藝術界的聯歡絕不僅僅是文藝界友人的盛事,而是增進各藝術門類間的溝通與交流、密切藝術與人民的血肉聯系、營造良好健康的文化藝術氛圍、促進文藝創新發展的有益實踐,惟其如此,才能推動中國文藝事業走向“百花齊放”的繁榮春天。
2003年1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第一次亮相。此后,作為中國文聯迎新春的品牌項目,這一活動一直延續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0年歷程,從獲得第十七屆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到被觀眾評選為“最喜愛的春節電視晚會”,再到2008年獲得第二十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文藝節目組委會特別獎和2010年第二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文藝節目獎,并被評為2009、2010、2011年度全國最佳春節文藝晚會及春節特別節目最佳作品,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屢創歷史新高。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