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世界“工廠”變身制造業基地——中國藝術學院產品設計教育反思
中央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學生作品
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模式和國際貿易間競爭的加劇,令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企業面臨巨大挑戰和危機,對中國的產品設計人才的需求也迫切擺在了我們面前。面對如此關鍵的時機,大力加強中國的高等院校設計教育更成為重中之重。
如何讓世界“工廠”變身制造業基地——中國藝術學院產品設計教育反思
高揚(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家居產品設計教研室主任)
產品設計之根本是創造出好的產品,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需要。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和世界的加工產業基地,應該加大力度促進工業設計的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這里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和消化能力,就像德國的埃森和斯圖加特一樣,是當代工業的核心地域,應當以此為基礎,加大力度促進產品設計教育的發展,為我們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提供充足的條件。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需要的不是大力發展制造業,應該更多以城市文化為基礎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和服務行業,把優良的文化傳統好好繼承和發揚下去,這樣可以依據地方的資源優勢各有側重地發展經濟。在中國還有一些工業不發達的地區,這些地方的設計教育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找到發展的方式和方法。
近幾年,產品設計專業也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出現了爆炸性增長的趨勢,在短短幾年內,設立產品設計專業的院校數量大大超過過去。各種院校、各級院校盲目開設新的設計專業,在現有師資水平不足、教學條件短缺的情況下,為了招生想盡各種辦法,不利于產品設計專業的教學建設和發展。國家應該對設計院校進行整頓審核,了解各院校的實際情況,解決他們之間激烈的同質競爭;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真正的專家學者,對開設專業的學校進行評定,對一些不符合條件的院校要取締和關閉;針對有特色的院校進行鼓勵和發展,在專業課程設置和安排上強調辦學特色。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教育體系和模式將會得到發展,而那些盲目上馬和模仿其他院校教學體系、缺乏創新思維的院校將會被淘汰。
經濟發展的背后是對產品設計教育的知識構架和體系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傳統的知識積累型設計教育體系,采取的是線性積累方式,學生以被動學習的接受狀態為主。相比起來,知識創新型則是新的設計教育體系的發展方向,它是一種發散性的學習方式,學生必須確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一種設計思維訓練的方法,并在設計專業學習中掌握自我分析和決策的能力。設計教育不僅僅要注重設計技能的訓練和審美的培育,還要掌握形態塑造、減弱設計表達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加強設計教育中思維和實踐操作的內容。現有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操作的僅僅是繪圖和模型,距離產品的原形、樣品和真正的市場應用還有遙遙無期的路途。加強技術支撐才是我們走入正途的最佳捷徑。德國設計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由于它那一環套一環的作坊教學體系。各種工藝和技術“大師”帶領“學徒”掌握工藝的方法與技巧,藝術家們則與工匠們密切合作,去共同研發創造,鼓勵和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獨到的形式語言。現在國內的教學師資嚴重缺乏技術支撐,產品設計的教師團隊基本都是藝術院校畢業,比較重視藝術和造型語言研究,缺乏對材料和工藝的認識和應用,特別是對工藝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而不是付諸于實踐。所以我們應該把技術人員引進到學校中來,像當年的包豪斯一樣把技術和藝術完美統一,應用到教學的實際中去,讓學生真正在藝與技中全面成長起來。那樣我們的產品設計教育就會培養出既有美學基礎又懂實踐工藝、社會需要的好用的設計師,而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設計理論家。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