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好了要學戲——“武安杯”河北省首屆戲曲票友大賽側記
樹梢光禿禿的,寒冷把一切都變得簡樸異常。
在太行山東麓,一個不起眼的縣級市武安,戲曲的鑼鼓點又響起來了。由河北省文聯、河北省劇協、武安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武安杯”河北省首屆戲曲票友大賽近日在這里舉辦。河北8個地市的61名選手參加,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豫劇、平調、落子6個劇種參賽。共有5人獲得大獎,10人獲得金獎。河北省劇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賈吉慶為了給戲曲、給票友們搭建這個平臺,他早已“嚴重缺覺”。
“如何為基層搭建更好更多的平臺,服務基層文化建設,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第九次全國文代會、第八次全國作代會精神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在賈吉慶看來,河北是戲曲大省,有很多戲曲票友,他們不僅自己喜歡,還能帶動群眾,對戲曲專業人士來說,大賽更是對基層戲曲的摸底。
興趣在那里,這比什么都重要
這幾天,李紅雨向單位請了假。
邯鄲到武安不過30多公里車程,但為參賽,在時間上李紅雨決定還是做寬裕的打算。他出生于1981年,是在邯鄲打工的一名管道工人。但圈里人都知道,他還是癡迷豫劇的票友,拿過央視戲曲票友大賽的獎項。
喜歡戲,是因為哥哥總放一些戲曲磁帶、光碟,連看電視也常開戲曲頻道。“開始的時候很厭煩,后來慢慢就聽出味道來,就喜歡上了,然后就邊看光碟邊學。”李紅雨覺得,票友大賽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東西,應該多搭建這樣的平臺。
“當然了,有條件了我還是想找專業的老師學。”李紅雨說。
像李紅雨這樣的票友還不少。李小田是保定人,一度下海經商。他參賽的節目是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我打小就喜歡楊子榮,喜歡革命英雄人物,所以就唱這個了。”李小田說。演出完,李小田還意猶未盡,沒有卸妝,只顧自我欣賞陶醉。為了此次參賽,他特意向朋友借了行頭。臺下的喝彩讓他很滿意,覺得沒有虧了這身行頭。
“在保定,像你這樣的戲曲票友多嗎?”記者問。
“少說也有幾百人吧,十幾個票友社團,平時常常在一起聚,還組織過校園演出呢。”李小田答道。
張瑞龍家住承德,因為是做水產生意的個體戶,票友們親切地叫他“賣魚郎”。讓記者好奇的是,他賺了錢,不買豪車不買洋房,倒是花了不少錢學戲置辦行頭。
“花了這么多錢學戲,你覺得值得嗎?”
“非常值,現在生活沒什么擔憂的,也沒必要跟人攀比,學戲卻是自己喜歡的,興趣在那里,這比什么都重要。”張瑞龍告訴記者,他只上過小學二年級,沒文化,學戲讓他長了很多見識。這些年日子漸漸好了,再上學已不現實,就業余學了京劇。
戲曲繁榮,要從基礎性工作抓起
賽場是一家賓館的禮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京昆表演藝術家裴艷玲來了,周光、柴志華等中國劇協、河北省文聯領導也來了。
對此次比賽,評委們都感到很意外,因為“票友們的水平很高,有的甚至比專業演員演得還要好”。究其原因,眾人覺得,這可能跟“熱愛”有關,一個段子經過反復練,還融入了票友的情感,即使還不夠規范,其表現力也很豐富飽滿。這說明了什么?
“有一種觀點認為,有錢可以請全國的名導名編來打造精品,這是不對的。對地方戲來說,它的基礎和根在地方、在人。”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寶英認為,這就說明戲曲發展不僅要抓高層次的專業獎,還要抓地方、基礎的戲曲活動。
在著名編劇王仲德看來,“抓”的關鍵,就是發現苗子、幫助作者。大賽評委、導演李憲法覺得,這次比賽就讓他看到了許多高水平的票友,比如“賣魚郎”張瑞龍,因為不在專業院團系列里,這在平時是很難發現的。甚至,邯鄲市平調落子劇團團長賈平安表示,如今文藝院團面臨著文化體制改革,劇團也將向社會敞開、廣納人才,有機會的話,會為這些癡迷戲曲的票友提供舞臺空間。這些從點到線的鏈條,形成了“基礎性”工作的脈絡。
著名編劇劉興會說:“有時候,我們習慣于到戲快出來了,就等在雞屁股后面摳雞蛋,而很少去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這是很有問題的。”他覺得,票友大賽恰恰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賈吉慶透露,以后將繼續推動多辦這類活動,特別是為票友從“票”到“專”搭建平臺、提供走向職業化的渠道和空間。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