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三級跳” 劇院“駟馬車”——專訪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
《慈禧與德齡》劇照
“我們終于有新家了!”2011年12月27日上午,在國家京劇院青年公寓的入住儀式上,首批入住的50名國家京劇院青年演職人員難掩激動的心情。這是國家京劇院繼開辦劇院餐廳、嗓音診所后,服務劇院員工民生的又一件實事,長期困擾劇院青年人才的居無定所問題得以解決。“青年演職人員是劇院最活躍、最可愛、最具生命力的群體,是劇院的未來和希望,關心年輕人就是關注劇院的未來。”入住儀式上,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語重心長地說。劇目、人才、市場、民生——宋官林上任之初就確立了國家京劇院發展的“四駕馬車”,與明確一個目標、樹立兩個作風、深化三項改革,共同構成了其“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在宋官林掌舵國家京劇院一年多以來,劇院面貌煥然一新。
一年多來,新創劇目《漢蘇武》《慈禧與德齡》獲第六屆中國京劇節、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一等獎、優秀劇目獎;“紅色經典中華行”在23個城市演出42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復排經典劇目《文姬歸漢》《強項令》,“高雅藝術進校園”,“三下鄉”,“春平愛心行動”……廣泛地傳播了京劇文化,提升了國家京劇院的社會形象,為京劇藝術的傳承發展、京劇文化的傳播弘揚,發揮了國家院團的作用。
“2010年,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京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更是整個世界的文化財富,這也是世界眼光對中國京劇的一個準確定位。國家京劇院作為唯一的國家級京劇藝術表演團體,打造人才高地、追求國家水準、展示中華氣派、傳承國粹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談到國家京劇院的未來發展,宋官林直言任重道遠:在重壓憂思中穩步前行,在繼承創新中高層次回歸京劇藝術本體。
變風氣
“一棵菜”的精神,就是有幫有心、有紅花有綠葉,它是一個整體、一個團隊
劇院管理,并非易事,既需要宏觀把控大局的高瞻遠矚,又不乏微觀理順細節的一絲不茍,宋官林深諳此道。而這都得益于他在國家機關和劇團的雙重工作經歷。執掌國家京劇院之前的7年,宋官林歷任院長助理、副院長,對京劇和劇院有切身了解;而之前遼寧省文化廳藝術處的工作經歷,則錘煉了他的大局意識。可萬事開頭難,從哪切入?“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就提出一個觀點,叫‘兵馬未動,思想先行’,以思想教育為最先切入點。”于是,上任之初,宋官林就狠抓劇院作風建設,革除戲班子的舊習氣,使劇院風氣為之一變。
在推進劇院作風建設方面,宋官林采用“雙輪驅動”,院風、藝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抓院風,首先得凝聚人心,‘講團結、樹正氣、促學習、顧大局’作為京劇院的院風,人心思齊,這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他說,作為院風革新的重要舉措,“感動劇院十佳人物”評選,在劇院產生了極大反響。這是國家京劇院首次舉辦這樣的活動,評比前大家都猜測獲獎的是那些有名氣的演員,揭曉后發現實際上除了李勝素之外,其他全都名不見經傳:腿腳有傷但工作極其認真負責的“幕后英雄”——舞美大庫管理員張鴻起,母親病危、父親車禍但卻絲毫沒有耽誤演出的青年演員王浩,年逾九旬早已退休但仍然心系劇院的老黨支部書記王志勤……“國家京劇院的每一次進步,離不開所有為之付出心血的人們。我們在最平凡的工作中看到敬畏,才會懂得在最平凡的工作中創造變化。”宋官林說。
新時期以來,文化發展的迅猛態勢和觀眾審美選擇的多樣性,使京劇藝術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有著優良傳統的國家京劇院如何繼承發揚其一貫的藝術風格,成為縈繞在宋官林心頭亟待解答的課題。“什么是國家京劇院的藝術風格?就是‘一棵菜’的精神,就是有幫有心、有紅花有綠葉,強調一個整體、一個團隊,這是國家京劇院幾代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宋官林說。有著深厚戲劇理論研究背景的他更是把“一棵菜”的精神分解為“十二字”箴言:陣容齊整、舞臺清新、藝術嚴謹。并以此作為國家京劇院的藝術風格。
確定了院風建設和藝風建設作為國家京劇院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宋官林心里明白,要讓劇院振翅高飛,僅靠他個人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勇于借鑒藝術傳統,勇于向兄弟院團汲取營養;更要敢于俯下身去,向地方院團取經。”于是,上任以后,宋官林就組織團隊到國家話劇院、中央歌劇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等國家兄弟院團取經;放下國家院團的架子,向上海京劇院、遼寧芭蕾舞團等省級院團學習。同時還組織召開了老同志、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老藝術家等若干座談會,為國家京劇院把脈會診。“抓《漢蘇武》《慈禧與德齡》等新創劇目,整理復排《文姬歸漢》《強項令》等一批劇院經典保留劇目,還聘請了李世濟等眾多老藝術家為劇目把關,確保了劇目的排演質量。無論是新創劇目,還是復排劇目,都充分體現了劇院‘陣容齊整、舞臺清新、藝術嚴謹’的藝術風格。”《漢蘇武》編導高牧坤對宋官林上任以后給劇院帶來的可喜變化深有感觸。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