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昆曲傳承的“試驗田”——專家研討昆劇《紅樓夢》
對中國文學史上的高峰《紅樓夢》,戲曲搭界者早已有之。幾百年前,江蘇揚州人仲振奎就第一個將《紅樓夢》改編成了昆曲。如今,越劇、黃梅戲等戲曲版本的《紅樓夢》更為人們耳熟能詳,甚至走上影視銀幕熒屏,成為新的經典。由北方昆曲劇院創排的昆劇《紅樓夢》,自2010年啟動到2011年4月首演,如今已在海內外演出數十場,更在第12屆中國戲劇節上,斬獲優秀劇目、優秀表演、優秀導演、優秀舞美等多項大獎。
“忠實原著有所創新,忠實昆曲有所突破。”12月15日,在由北方昆曲劇院和北京國際曲社主辦的昆劇《紅樓夢》研討會上,專家們對該劇這樣評價。
時尚“耕作”
不是浮華的花架子
當人們把目光聚焦在昆劇《紅樓夢》美輪美奐的舞臺呈現時,劇目創演的背后也許更引人注目。600年昆曲演繹200年《紅樓夢》,昆曲搭界古典文學名著,其艱難毋庸諱言。不論對“戲迷”還是“紅迷”,他們免不了要“挑剔”;一系列問題需要主創給予解答,從昆曲之淡雅婉約到紅樓之繁復豐厚,人物、劇情、唱辭、旋律乃至哲學意味、社會內涵,都使“解答”帶有一種文化的普遍意味。更重要的是,該劇創演匯聚了北方昆曲劇院、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和中國戲曲學院的強大陣容,又邀請導演曹其敬執導,作家王旭烽編劇,新蘇商昆曲傳承促進基金會等單位也給予了支持。某種意義上,昆劇《紅樓夢》可以說是一塊昆曲傳承的“試驗田”,正在社會關注中逐漸成長。
那么,到底昆劇《紅樓夢》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演員優秀,舞美新穎,這是專家們對該劇的普遍看法。在排演之初,北方昆曲劇院就曾策劃了一次演員“選秀”,在全國遴選優秀演員。“從選秀到大舞臺包裝、大投資、大制作,都很符合市場。雖然是大制作,但并不是浮華的花架子。”新華社高級編輯周印清說。這是否意味著,戲曲傳承并非只能在戲本身做騰挪,一些時尚的形式、方式也可以借鑒呢?事實上,昆劇《紅樓夢》最后呈現的演員陣容,恰恰匯聚了全國優秀昆曲演員。打破壁壘為昆曲,其事尤顯可貴。
“雙重”傳承
抽取經典可自成折子
“繼承”與“創新”,這是戲曲界常提的關鍵詞。但是,當這組詞語并未具體化到劇目或創演過程時,其指意并不清晰。比如,每個劇種都在發展,昆曲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那么,其底線是什么?“昆曲發展以后還要姓昆,昆曲的魂不能丟。有人覺得一新編就不是傳統戲曲了,不是這樣的。”北京國際曲社副社長許立仁說。在創排過程中,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堅持要用“淡雅”的舞美設計,這就源于她對昆曲的高雅定位,亦即昆曲的魂。
實際上,昆劇《紅樓夢》面臨的是“雙重”的繼承與創新,昆曲搭界《紅樓夢》,跟取用明清傳奇本子也堪稱同工。專家們提到,要演繹《紅樓夢》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情節,主次角色可作相應調整,不同行當自成經典,全本演出也可更加簡約,以適應昆曲的表演形式。而昆劇《紅樓夢》中有的唱段很好,很有表現力,可以考慮把它抽取出來,作為經典折子戲。
記住旋律
音樂也要烙上劇種的印
戲曲要傳承和弘揚,就要吸引觀眾,還要讓人能記住旋律。與會專家認為,從過去一些廣為傳唱的歌劇經典旋律,到當下流行歌曲的廣泛傳播,“旋律”的普及效果不容忽視。“比如,對特定的角色或行當使用套牌,一套唱下來,觀眾一聽就知道他是誰、什么性格,情緒情感也到位了。”昆曲教育家張毓文認為,青春版《牡丹亭》的主題音樂就很鮮明,到了高潮或者過門的情節,主題旋律就會出現,這對渲染情感很有效果,讓人聽到音樂就想起劇目,換句話說,音樂也要烙上劇種的印。
據介紹,昆劇《紅樓夢》電影也將開拍,并擬于2012年2月中旬封鏡。該劇由北方昆曲劇院和北京北奧集團等聯合拍攝,投資約1100萬元。繼上世紀60年代越劇版、黃梅戲版《紅樓夢》之后,昆曲版《紅樓夢》不久也將與觀眾見面。也許,這是又一輪新的“耕作”。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