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需標本兼治
時間:2013年05月23日來源:《人民日報》作者:周振天
近來,關于抗日劇胡編亂造的話題一直不絕于耳。部分抗日劇娛樂至上、被過度消費,引發媒體和觀眾的一片譴責。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對各衛視提出明確要求,對衛視電視劇黃金檔已報排播的抗戰題材劇進行重審和甄別,停播不能修改的過度娛樂化抗戰劇,同時對以嚴肅態度進行創作的抗戰劇給予鼓勵和支持。
抗日劇質量低下、戲謔惡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投資方的急功近利,在文本創作上希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導致原創時就粗制濫造;另一方面,編導對抗日戰爭的歷史大背景、對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對抗日戰場的慘烈程度等缺乏起碼的認知,再加上從業者戰爭文學觀的丑美混淆、良莠顛倒,終于導致了粗劣畸形的抗日“神劇”的出籠。但板子不能只打在投資方和編導身上,收片、播片機構為什么能讓“神劇”闖入觀眾視野?因此,治標亦治本才是杜絕劣質抗日“神劇”再出籠的良策。標,就是不收購、不播出,各個播出機構認真審片,嚴格遵守抗日戰爭題材電視劇應持守的底線;本,劇本乃一劇之本,編導應從文本上守住底線。
我曾寫過多部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深切感受到抗日戰爭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動素材、獨特原型,也不缺少影視商業市場所需要的曲折故事和絕妙細節。在創作長篇電視劇《我的故鄉晉察冀》前,我曾到過華北地區的多起重大慘案發生地、重大戰役的戰場,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進行了多次采訪,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人物形象,更深切地感受到抗戰史實的壯懷激烈。每當我提起筆時,總是心存敬畏,寫到動情處,往往熱淚奪眶。可見,編導只要潛下心,熟讀史書、回憶錄,深入采訪,就會獲得豐富、生動、鮮活的素材,也就不會拼湊出腦殘的橋段和雷人的場面。
(編輯:偉偉)
· | 抗日"神劇"貽害無窮 當休矣 |
· | “抗日神劇”罔顧公共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