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別總在“名”上花心思
高校要想在競爭中取得發展,改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與社會發展需求對接上下功夫,體現優勢、辦出特色。
《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準更名的全國高校名單目錄》日前發布,該目錄顯示:2008年3月至今,全國共有257所高等院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國高??倲档?0.35%。更改的校名中,科技、財經、工商、文理、經濟等詞頻繁出現在新校名中,成為被追捧的熱詞。
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高校在更名過程中,存在著高職專科升級為本科、學校學院變大學、教育學院“華麗轉型”為師范學院、地方高校不再滿足“偏安一隅”等幾大現象。盡管理由不盡相同,但都是朝著“大而全”“熱而俏”的方向改,似乎改了名,學校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領先機。
我們且拋開這些高校的初衷不說,高校更名至少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看有無更改的必要。全國知名重點高校四川大學在這方面有深刻的教訓。該校在1994年合并原成都科技大學后,改名為“四川聯合大學”,以為更名后,學校的“實力將大大提高”,結果卻適得其反。有調查數據顯示,不少人以為這是一所新冒出來的民辦高校,學校的生源質量因此受到不小的影響。不得已,該校只得在1998年又將“四川大學”的校名重新改了回來。
另一方面,是要看有無更改的條件。國家對高校更名,在學科設置、教學質量、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如果僅僅是從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出發,一味求大求全,里子卻“換湯不換藥”,這樣的更名不僅沒有任何實質意義,而且終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失去的是家長、學生和社會的信賴。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全球知名的高等學府。照眼下一些高校更名的“通行”做法,早就該改名為“麻省理工大學”或“麻省財經大學”了。可人家依然抱著原來的那塊“金字招牌”不換,從學院名氣到辦學質量,絲毫不比哈佛、耶魯遜色,每年都吸引全球大批優秀學子前來求學。由此可見,一所學校的校名其實就是它的無形資產,早已與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緊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標志。
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長足發展,改個名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與社會發展需求無縫對接上下功夫,體現優勢、辦出特色。5年來,每10所高校就有超過1所更名,真所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給這股高校更名熱降降溫,不僅及時,而且必要。冷靜之余,唯有扎扎實實地推進高校改革,以辦學實力爭取社會地位,才是解決高校發展問題的根本出路。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