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如火如荼地轉戰安徽黃山、北京、山西三地,雖然時值深秋,天氣持續降溫,而所到之處觀眾對其盎然的熱情卻絲毫不減。各國的民間藝術表演能超越語言、習俗的障礙,獲得巨大成功,正是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
這次藝術盛會令各國的藝術家們有如過節般興高采烈,但是表面上巨大的成功并未影響他們清醒思考民間藝術未來的命運。盛宴散去之后,他們依然要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趨同現象,為自己國家的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展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幾乎任何一種現象衰落的解釋都可以被高度濃縮為一個詞: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及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日益為人們所關注。由于全球化的不平均、不公平,文化趨同現象其實是某些發達國家的文化霸權政策潛行的結果。
幸而人類具有反思的傳統,為避免掉進全球化陷阱中,文化必須多元發展,這是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根本特點決定的。文化的脊梁和靈魂在于民族性,民間藝術又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與形式,是保持民族文化的個性、氣韻和風格的精髓所在。可是最鮮活、最生動的民間藝術在人類文化傳遞過程中也最容易發生斷裂,因此,如何保護和發展各國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保護和發揚民間藝術,國家的扶持和大眾的欣賞趣味是關鍵。盡管各國藝術家們相互交流了自己國家在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及運行機制,然而比起全球化的進程、流行音樂、大眾文化的迅速蔓延,還是顯得捉襟見肘。
波蘭瑪祖夫舍國家歌舞團強大的陣容、精湛的舞藝、華美的服飾贏得熱烈的掌聲,俄羅斯哥薩克國家舞蹈團高難度的跳躍和旋轉激起不斷的叫好聲,南非“黑色旋風”合唱組的詼諧舞蹈和演唱令人忍俊不禁,等等,各國民間藝術不一而足的特點都能在熱情、禮貌的觀眾中得到回應。然而這些回應卻值得深思,在令人陶醉的掌聲中,需要區分的是出于消遣的娛樂滿足還是出于藝術欣賞的審美滿足。
挽救和發揚民族民間藝術的任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做一系列具體細微的工作,更需要藝術人自己對藝術的堅定信念。解決全球化對民間藝術影響的問題最終還需要尊重藝術的規律,守住藝術的根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