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日上午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開幕式上,黃山“徽州”民間藝術節目亮相第六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其中有:
1、休寧縣推出的“狀元及第”:
節目以舞蹈和戲曲的民俗表演手法,詩意的再現了狀元及第的熱鬧喜慶場景,報童報喜,眾人相賀,給觀眾留下較深印象,充分展示了休寧縣獨特的狀元文化現象。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桂冠的獲得者,是千百萬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理想。從宋代至清代,先后有19位休寧人高中狀元,演繹了蟾宮折桂的傳奇故事,譜寫“中國第一狀元縣”的皇皇詩篇。
2、祁門的“打蓮湘”:
《打蓮湘》,又名叫“霸王鞭”、“金錢棍”、“花棍舞”,是古徽州祁門西鄉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最初是在正月元宵鬧花燈時表演的,其表演節奏感,群眾參與性強,且載歌載舞,花棍多用竹、木制成,西端裝有銅錢,并配以裝飾,姑娘們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時左時右地舞動,敲擊四肢、肩、背等,不斷地打擊有節奏的響聲,同時姑娘們還邊舞邊唱,用濃郁的祁門西鄉方言唱腔,抒發人們歡慶豐年,喜迎新春,共祝吉祥的喜悅心情。
3、古徽州民俗《婚嫁》:
介紹古徽州一文人皇榜得中,受皇上恩賜,四品欽差代天巡閱,并賜回鄉完婚一場面——婚嫁第四階段( 和親)的禮儀。其表現形式異常隆重、熱鬧、迎親的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走在最前面的是“鳴鑼開道”,其后是“火籠”。緊接著是“肅靜、回避。
4、太平的軒轅車會:
軒轅車會是黃山腳下先民為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車的發明者軒轅黃帝而流傳千余年的一項大型民俗活動,又稱“車公會”或“車會”,是黃山腳下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
滾車表演以涂滿鮮紅色彩的大車輪為道具,以力與美為主要表現形式,配有江南民間舞蹈、器樂、儺面具及紋身涂彩裝飾,是紀念中華人文始祖、造車始祖軒轅黃帝的民間集慶活動,場面氣勢宏大、參加表演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是全國獨有的一種民俗活動。
5、黟縣的“鳳舞”:
鳳舞起源于黟縣雉山盧村。鳳舞是熱烈、激揚的燈會中一段平靜抒情性舞蹈。一群婦女身著節日盛裝,伴隨著《鳳舞曲》四只彩鳳頻頻起舞,時而點頭,時而伸頸、展翅、擺尾,傳說此活動始于唐,明清時達到頂峰,每逢春節外出經商的男人們都不得趕回家團圓,在家女人們把迎接丈夫回家的喜悅心情和企盼丈夫年年發財的心愿通過自編的鳳舞表達出來。
6、休寧縣的“抬閣”:
抬閣共分上、中、下三層,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層抬閣上,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
抬閣的四周用紙扎成龍、鳳、鶴、祥云、水花等彩燈,巡游時彩燈內點燃蠟燭,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遠遠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閣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樂開路、鑼鈸斷后,熱鬧非凡。今屯溪隆阜還經常組織抬閣隊上街,近年創作了《戴震還鄉》,以紀念一代宗師。
7、屯溪的“徽州戲曲”:
徽劇是一個古老、悠久、藝術遺產十分豐富的劇種。起始階段流行于徽州及安慶、池州、太平一帶,的在南方亦流傳甚廣,對許多劇種產生過巨大影響清初,徽劇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
8、屯溪的黎陽“仗鼓”:
黎陽“仗鼓”又名“得勝鼓,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伏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旗,上書“得勝鼓”三字,后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昨日的開幕式和踩街表演不但使黃山市民和中外游客領略了各個國家的民間藝術風采和高超的技藝,更加使人們了解了黃山的徽州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