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網訊:7月19日晚,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55周年暨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專場音樂會在北京保利劇院隆重舉行。音樂會上,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呂思清、著名鋼琴家孔祥東與中國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在青年指揮家楊洋的指揮下,為來京參加表彰大會的文藝界代表演奏了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和鋼琴協奏曲《長江》,優美的旋律讓觀眾深深陶醉。許嘉璐、金人慶、焦煥成、項懷誠、高強、周巍峙、李樹文、覃志剛、甘英烈、胡珍、李牧、廖奔、王兆海、白淑湘、劉蘭芳、夏菊花、謝鐵驪、吳祖強等出席了音樂會。觀眾對兩部作品的成功演奏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專場音樂會總策劃郁鈞劍告訴記者,這兩部作品作為向慶祝中國文聯成立55周年暨首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的一個獻禮,創作歷時半年,均為首演。
上個世紀中葉,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為代表,形成了一次中國民族交響樂創作與表演的高峰期,這兩部作品不僅生動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同時也為西方管弦樂的本土化作出了杰出貢獻,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當時眾多的中國老百姓正是通過這兩部作品開始了解并熱愛小提琴和鋼琴藝術的。郁鈞劍說,我們希望《劉三姐》和《長江》也能夠成為新時代的經典之作。他認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第一有人物,第二有故事情節,第三有豐富的越劇音樂為基礎,這三種因素的完美結合,使其成為一部符合中國老百姓審美趣味和習慣的“音樂故事”而深受歡迎;而鋼琴協奏曲《黃河》是從《黃河大合唱》中脫胎而來的,由于老百姓對《黃河大合唱》耳熟能詳,使他們對并不熟悉的鋼琴與交響樂隊所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產生了特殊的親切感。因此,這次的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和鋼琴協奏曲《長江》也學習和借鑒這種創作道路。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有人物,有情節,有廣西優美的民間音樂素材作為基礎,有“百年好合”的愛情結局,符合中國老百姓“聽故事”的審美習慣和當今盛世昂揚向上的時代特征;鋼琴協奏曲《長江》則采用了《我住長江頭》、《川江號子》、《嘉陵江上》、《我的祖國》等著名歌曲的音樂元素進行創作,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共鳴。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的作曲者、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羅新民說,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的創作,三易其稿方得以完成,力求創作出一部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技法為一體的、既不失音樂水準又為廣大聽眾所喜愛的、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交響樂作品。鋼琴協奏曲《長江》的作曲者之一、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郝維亞說,作為管弦樂隊這一外來形式的寫作,最近十年究竟有多少被中國的聽眾和主流媒體所接納,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怎樣解決這一音樂形式的市場化運作,是這次創作所要進行的探索之一。
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呂思清在談到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時說,我非常愿意多演奏中國作品,我非常喜歡《梁祝》,演奏得非常多,我也一直覺得它是中國最好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但是我覺得中國的音樂如果要發展,第一就是要不斷地有新作品,所以這次參與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我非常高興。在創作中,呂思清和作曲家之間不斷交流,他認為能夠運用民歌的音樂素材,把民族的有代表性的經典音樂加以提煉,來創作這樣一部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的協奏曲,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也是一次挑戰。呂思清一直非常期待這場音樂會的首演,他說,這部作品是否能夠和《梁祝》一樣,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現在還不能太早斷定,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它能否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但是,呂思清認為,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確實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而且很多表現方式、創作手法十分現代,極有希望獲得大眾的肯定。
中國著名鋼琴家孔祥東在談到鋼琴協奏曲《長江》時說,多年來,大家對鋼琴協奏曲《黃河》是十分熟悉的,這部作品演奏了很多年,現在中國的青年作曲家能夠創作新的鋼琴協奏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自己能夠參與創作,更是十分高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孔祥東說,黃河、長江都是中國的母親河,鋼琴協奏曲《黃河》也是他演奏得非常多的一部作品,現在能夠來演奏新作品《長江》,而自己又是喝長江水長大的,所以特別有感情。孔祥東表示,藝術作品應該是層出不窮的,對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來講,文化的繁榮非常重要,通過對新作品的推薦和推廣,讓廣大聽眾多接受新事物,可以體現時代的發展精神,通過這樣的創作實踐,也能夠給大家今后的創作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所有參加小提琴協奏曲《劉三姐》和鋼琴協奏曲《長江》創作的成員都表示,這次在保利劇院舉行的首演,呈現給大家的只是兩部作品的雛形,他們希望借慶祝中國文聯成立55周年和表彰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這樣一個大好機會,把這兩部作品展現給全國的文藝工作者代表,并熱切期待著大家對這兩部作品提出寶貴意見,以做進一步的修改,力爭使這兩部作品真正成為21世紀中華民族新音樂的經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