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網訊:8月22日,鄧小平百年誕辰紀念日來臨,全國上下各種形式紀念偉人鄧小平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公眾翻閱和購買紀念鄧小平書籍的熱情也空前高漲。
位于京城繁華商業區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自8月7日開始,在顯要位置設立了“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重點出版物展”大型展臺。此外,大廈四層也推出了“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圖片展”,展出照片74幅,再現了偉人波瀾壯闊的輝煌人生。大廈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8月7日到8月23日,有關鄧小平的圖書銷售持續走高,日均銷售比上月增長45%,最高日達60%。在此期間,每天都有大量的讀者來到書店,在展臺面前駐足流連、細細翻閱,有的讀者甚至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就像忘記了時間。在這些品種里面,《鄧小平畫傳》、《鄧小平年譜》、《永遠的小平——卓琳訪談錄》、《鄧小平故居留言簿》、《我的父親鄧小平》等很受讀者歡迎,一直熱銷。
《鄧小平畫傳》、《永遠的小平——卓琳訪談錄》以及《鄧小平故居留言簿》均屬于四川出版集團為紀念小平百年誕辰特地推出的“永遠的小平”紀念書系,該書系由包括《鄧小平理論史》、《鄧小平風范》、《中國出了個鄧小平》等在內共計60種圖書組成,從多個角度、不同側面展現了鄧小平的偉人情懷和人格魅力,可以說是家鄉人以特有的方式為鄧小平百年誕辰獻上的一份厚禮。其中《鄧小平故居留言簿》尤其受到歡迎,在短短的3個月內已經加印,發行共計11000冊。
記者聯系到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的肖經理,他介紹說這段時間來此參觀的人比平時“多得多”,購買鄧小平的畫冊、郵品的群眾也非常多,不要說雙休日,“工作人員已經連續幾個月沒得休息了。”故居前廳目前擺放的第100本留言薄,也將像它的前任一樣,繼續承載人們對一代偉人的深切緬懷和追思。
記者在北京圖書大廈邂逅了一位早年追隨周恩來同志參加革命,現年已經89歲高齡的老“革命戰士”,老人在子孫三代人的陪同之下,從方莊專門趕來翻看有關鄧小平的書籍。老人聽力已然不好,記者每次問詢他都要歪著頭把耳朵湊過來,然而目光卻極少離開展臺上的書籍,“這不是小平的生日快到了嘛,我也是四川人,我來這里看看書,就當是看看他了。”老人的女兒微笑著補充說,家里關于鄧小平以及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書已經有很多了,這次父親還是執意要來,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便陪著一起來了。
大廈工作人員劉媛媛平均幾分鐘就得巡視展臺一圈,看到略顯凌亂的書籍就過去碼放整齊,翻開的就再給閉合,有錯放的圖書也使它物歸原處,如果有的品種出現短缺便及時補充,每一個動作都透著細心和盡責。“這算是對偉人的一種尊敬吧。有的書銷得比較快就趕緊添貨,不讓它出現斷檔,像《我的父親鄧小平》雖然出版已多年,目前卻銷售得非常好。”
從深圳來北京洽談生意的企業家林景泰,對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黃金版《偉人鄧小平》愛不釋手,他聲稱,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正是那次講話,使整個社會形成開放、活躍的氛圍,政府隨后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很多人的人生際遇開始轉變。“我們深圳人對小平都懷有深厚感情,是他‘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思想成就了深圳奇跡。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是托小平的福啊。”面對這部價格不菲的黃金版《偉人鄧小平》,林景泰表示,目前擺在自己面前的唯一難題是,究竟現在就買下還是回深圳再買———現在買吧攜帶不方便,可是要等回去再買又無法滿足眼下那種迫切心情。
記者在王府井新華書店以及中關村圖書大廈看到了同樣的情況,兩店也均在8月初即推出了“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主題圖書展銷”,往來翻看買書的讀者絡繹不絕。在這些讀者中,青少年學生占據了相當比重。在中關村圖書大廈,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兩名大二同學李楠和孫靜分別捧著《鄧小平畫傳》和《永遠的小平——卓琳訪談錄》一頁一頁翻看,當她們發現被記者注意時,一絲羞澀掠過臉頰。“你們都快看完了吧?”“是呀,不知不覺就看了這么多。不是要‘蹭’書,還是覺得有點貴,但是又特別喜歡,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差不多快看完了。”拿著《永遠的小平——卓琳訪談錄》的孫靜說:“鄧小平作為偉大的領袖,他的豐功偉績為人熟知。但是我又覺得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超級人物’,而是很親切很和藹的一個老人。看這本書,我老有一種沖動,很想當著他老人家的面,叫一聲:鄧爺爺。”李楠也說,畫傳翻到后面,看著照片中老邁的鄧爺爺,心里忍不住地感傷。
從出版社反饋的情況表明,在兩個月內《鄧小平畫傳》累計發行2萬冊,《永遠的小平》累計發行近4萬冊,《中國出了個鄧小平》青年版與少年版累計發行已突破40萬冊。
人們對小平同志所懷有的深深的感佩崇敬與緬懷之情,在這段時間內得以全面迸發。這樣的感情有過去20多年的積累,今后也一定會延續下去,人民不會忘記,那個走到他們中間的領袖;人民不會忘記,那個帶領他們奔赴小康的“總設計師”;人民不會忘記,那個“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的“中國人民的兒子”——永遠的小平。(韓曉東)
來源:2004年08月31日 中華讀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