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網訊:8月13日,在鄧小平百年誕辰即將到來之際,鄧小平銅像揭幕儀式在四川省廣安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儀式,并為銅像揭幕。江澤民同志題寫的“鄧小平銅像”五個大字鐫刻在大理石基座上。記者近日采訪了該雕塑作品的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
記者(以下簡稱記):8月13日上午9時15分,當胡錦濤總書記揭下覆蓋在鄧小平銅像上的紅綢后,在場的觀眾反映如何?
李象群(以下簡稱李):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當地百姓有的說雕塑很親切,是回家的鄧小平;有的甚至說越看越像,面對他,幾乎要忍不住落淚。
記:在小平的故里為小平塑像,這應該是很多雕塑家特別是以人物肖像見長的雕塑家的夙愿,為何天使單單吻了您的雙手?
李: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是小平同志的故居所在地,小平在這里度過了他青少年時期的15個春秋。參加革命后,小平同志一直就沒有機會回去,但與老家的親戚、鄉親們感情十分濃厚。廣安小平紀念館館長丁敏京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新中國成立后,小平想請舅舅去北京看看,可舅舅卻不領小平的情,反而“將了外甥一軍”說:“為什么偏要我到北京去看你,你就不好回老家來看看我呢?”舅舅雖然是開玩笑,但卻代表鄉親們的心愿,大家早就盼望這位四川人民的兒子能夠回家鄉與父老鄉親們歡聚。而小平同志的家人更希望在小平百年誕辰之際,在故鄉立一座小平雕像,以使“少小離家”的父親能夠與鄉親們朝夕相處、永遠相伴。之前我曾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創作過巴金像,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6月初,鄧林、鄧楠親自來學校盛情邀請我,希望我能以塑造巴金雕像的手法來創作小平雕像。
記:創作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李:6月5日我去了四川廣安,走訪了廣安鄧小平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以及熟悉鄧小平的有關人士,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在廣安到處走了走。回到北京,仔細研究了鄧家提供的幾千張圖片,反復閱讀了《我的父親鄧小平》,又將對國畫有著很深造詣的鄧林請到我大山子的工作室促膝長談、當面討教。在前期的準備過程中,我在極力地一點點地將自己融入自己所要塑造對象的角色中去,逐漸地去體會他的生活,他的思想。而事實上,通過塑造平凡簡單的形態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他偉大的思想、氣度無疑是極難的。
記:雕塑創作必須要和其周圍環境相契合,當地是一種怎樣的自然環境?
李:銅像所要放置的廣場在一個山坡上,三面環山,樹木環抱,這些樹很多都是國家領導、各地領導種植的。這一廣場就叫“鄧小平銅像廣場”,是江澤民同志題的字。
記:程允賢、唐世儲、袁熙坤等雕塑家都曾塑造過不同形象的鄧小平,您為什么最終選擇塑造這樣一個穿著短袖衫、布軍褲、圓口布鞋,面帶微笑坐在藤椅上,親切、質樸的小平形象呢?
李:雕塑的主題就是“回家”,那么四川的“藤椅”這一道具就再好不過了。而短袖衫、布軍褲、圓口布鞋,這些也都是小平生前喜歡穿又經常穿的服裝。人物一手放在扶手上,一手抬起,嘴微張,似乎在與人交流,目光投向遠方。左腿彎曲,右腿前伸,雙腳一前一后分開。整體采用了大寫意的創作手法,干凈利落,與人物的性格特點不謀而合。這尊高2.5米,重一點五噸的鄧小平雕塑被安置在一個長6米、寬4.5米、厚0.8米的黑金沙大理石基臺上,遠遠看去,藤椅上坐著的鄧小平就像置身于星光閃爍的茫茫宇宙空間之中。
記:創作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事情?
李:人物的面部表情最難表現,光靠幾張圖片作參考是遠遠不夠的,所塑造出的人物也是不像的,這種像不僅僅是形象的像,更應該是精神狀態的像。后來,我就把鄧林、鄧楠、鄧榕請到工作室來,共同探討。當我發現鄧楠的嘴、形體都與她的父親鄧小平極為相似時,就要求她留下來,給我做一天模特。她欣然接受,臨走時她對我說:“非常像,這就是我的父親。從側后看也像,父親年歲大后有時聽話不太清楚,我就經常趴在他的耳朵后說話,這個位置我太熟悉了。”
記:眾所周知,偉人雕塑的創作一般至少要用半年,而您的這件作品從泥塑到玻璃鋼再到鑄銅,整個過程僅用了兩個月,且一次性鑄造成功,堪稱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后來安裝過程中的那場大雨是否賦予了這件雕塑更多的神奇色彩呢?
李:8月12日中午,當載著蒙著紅綢的小平雕塑的專車開進鄧小平紀念館大院門口,三十位抬“滑桿”的農民正要從車上抬下重達一點五噸的雕像時,忽然剛才還晴朗的天空祥云聚集,頓時雷聲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周圍的鄉親們紛紛議論:這雨是為長途跋涉來到廣安的小平洗塵呢!這么大的雨肯定是“老人家”為家鄉帶來的甘露……一場不期而遇的雷雨,一種偶然巧合的氣象,卻引出深切懷念小平同志的鄉親們各種各樣美好的遐想。
記:您曾創作過郭沫若、楊靖宇、巴金等名人雕塑,寫實之中又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似乎成了您的創作特色。此次創作也不例外,您是如何在創作中將兩者進行結合的?
李:創作鄧小平雕塑,必須要體現他的個性,不能僅僅想到他是個偉人,是個領袖,是個受人民歌頌的人,而首先要將其作為一個“人”來刻畫。就像我曾經創作巴金雕像時,心中一直有“一個小老頭,名字叫巴金”的創作理念。塑造陶行之塑像時,因為他是一個教育家,一絲不茍,因此我的表現手法也非常細膩,細致入微,但仍可看出是我的創作風格。很多時候,我會將作品人物的眼睛處理得很模糊,甚至將人物內眼角虛化,雖然也曾招來很多非議,但所有這些都是符合造型藝術規律的。此次鄧小平眼睛的塑造也是如此,我曾看過幾張鄧小平在北戴河坐在藤椅上,遠望大海的照片,目光深邃。鄧小平愛海,有著海一樣的胸懷。因此,創作中我就極力表現了一種沒有聚焦,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目光。
記:最近在忙些什么?
李:近期在中華世紀壇塑造一個穿著中山裝的小平石雕形象,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浮雕墻的收尾部分,大概10月份完成。接下來會為中央黨校塑造《毛澤東與人民》的雕塑,表現了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同幾個農民講話的場景。(記者 孫玉潔)
來源:2004年08月26日 中國文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