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會上的年輕人
康偉 張海君
新世紀的第一次文代會上活躍著一批文藝界的新生力量,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新面孔,構成一片迷人的風景。他們以自己的藝術成就和對德藝雙馨的執著追求,展示出新一代文藝工作者的生氣與活力。
青年文藝工作者要靜下心來
中國雜協副主席、新疆雜技團著名維吾爾族演員阿迪力·吾守爾以驚險的高空走索而聞名海內外,他曾經跨越了無數高山險壑。作為年輕的文代會代表,阿迪力·吾守爾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好好利用這次難得的盛會,使自己在藝術上實現新的跨越。他說,聆聽、學習江澤民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向老藝術家學習德藝雙馨的品格,是他參加這次文代會的兩個目標。作為一個已經取得很大成功的雜技表演藝術家,阿迪力·吾守爾談到當前青年文藝工作者中間存在著急功近利、盲目浮躁的現象時說,青年文藝工作者要靜下心來,為建設中國的先進文化踏踏實實多做貢獻。作為一名來自新疆的藝術家,阿迪力·吾守爾為新疆民族團結、經濟發展而感到高興,同時也感到,文藝工作者要多出精品,才能與這么好的時代相呼應。明年上半年,他又要在高空鋼絲上跨越長城。“文代會讓我對新的跨越心里有了底。”阿迪力·吾守爾這樣說。
文代會在我的眼里是神圣的
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著名舞蹈演員劉晶是懷著驚喜的心情來參加文代會的。“文代會在我的眼里是神圣的,甚至是遙不可及的,當我得到參加文代會的通知時,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作為一名頗有成就的青年舞蹈家,劉晶沒有“吃老本”,而是如饑似渴地進行“充電”。現在,劉晶同時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和北京大學藝術系刻苦攻讀。談到為什么這樣刻苦,劉晶說,新世紀的文藝將受到國際化的巨大挑戰,必須有過硬的本領。一支高素質的文藝隊伍,是面對國際化挑戰的基礎。
劉晶十分熱愛部隊,并為自己能成為部隊的文藝工作者而感到自豪。很多朋友都建議她轉業,并為她聯系好了很理想的工作單位,可劉晶還是婉言謝絕了。劉晶動情地說:“我要永遠為部隊而舞,如果實在舞不動了,我愿意為部隊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
梅花香自苦寒來
“江澤民總書記前不久觀看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演出,這是黨中央對雜技藝術事業的親切關懷,對廣大雜技藝術工作者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我們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信心百倍。”安徽省安慶市雜技團副團長許梅花在談到當前雜技藝術的現狀時信心十足。她說,有黨的領導,蒸蒸日上的中國雜技藝術事業必將在新世紀邁上新臺階。
曾經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演出過的許梅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雜技的好評和對中國雜技演員的喜歡。因此,看著比自己要年輕許多的小演員迅速成長起來,許梅花感到特別欣慰。“只有人才輩出,中國雜技才能夠不斷創新發展。”
這已經是許梅花第二次參加文代會了。能夠連續參加跨世紀的兩屆文代會,許梅花覺得自己很幸運。她覺得這兩次文代會的意義都很重大,特別是正在召開的第七次文代會,必將推動自己對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學習。“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一定要加倍努力。”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
中國新聞社攝影部副主任王瑤非常珍惜參加文代會的機會。說起自己取得成功的經驗,王瑤頗有感觸地說道:“攝影最重要的是用心到生活中拍攝,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設計者。這就像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所強調的那樣,要真正地深入到廣大人民的生活當中去,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那些躲在屋里的冥思苦想是靠不住的。”雖然身為女記者,并且從事很辛苦的攝影工作,但王瑤并不贊同“攝影讓女人走開”的說法,因為她認為,不管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還是在和平環境的各種場合中,攝影是沒有性別之分的。相反,很多時候女性反而更有優勢。王瑤的胸前除了代表證外,還掛著專業相機,在這樣的盛會上依然保持著攝影記者的本色。她說:“這么多知名藝術家云集文代會,機會十分難得。我要用鏡頭記錄下大會的盛況。”
藝術上沒有捷徑可走
四川綿陽藝術劇院歌舞團團長馬薇在今年5月剛剛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如今又成為第七次文代會的代表,可謂好事成雙。對此,馬薇最深的體會是,許多著名老藝術家都非常樸實,這一點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學習。保持與觀眾、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把自己的藝術奉獻給觀眾,更好地為大眾服務,是每一個青年演員的必修課。文藝工作者一定要以大眾為本,經常參加文化列車下鄉演出的馬薇對此深有體會。馬薇說,自己的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一方面在于不斷地向生活學習,另一方面在于堅持提高自己。“別人在玩的時候,我在學習。藝術上沒有捷徑可走,努力是最重要的,天上不會掉餡餅。”現在,馬薇正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為新的進步積蓄“能量”。
布依民歌滋養了我
貴州黔西南州師專布依族聲樂教師韋家燕是唱著布依山歌成長起來的。從貴州師大音樂系畢業后,韋家燕因為割舍不下她深愛的布依民歌,毅然回到了自己偏遠的家鄉。“同班同學中就我一個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很多人都說我很傻,但我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無怨無悔。”回到家鄉的韋家燕可謂如魚得水,她把在大學時學習的美聲專業與布依民歌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韋家燕說,對于從事聲樂的年輕人來講,肥沃的民族藝術土壤蘊涵著取之不盡的營養。為了更多、更好地掌握布依民歌,韋家燕自覺地、經常地深入民間采風。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在采風的過程中,韋家燕一方面為散落民間的布依音樂而激動,一方面也為那么多美妙的旋律在大山中等待知音而感慨。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布依人,韋家燕認為黨的民族文藝政策極大地推動了布依民族文化的保存與弘揚,一大批布依族文藝家茁壯成長起來。作為其中的一員,韋家燕謙虛地說:“我不過是一棵小草。”
在建設先進文化中不斷進步
為了參加第七次文代會,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副教授和慧推掉了去西班牙的商業演出。“能夠與這么多文藝家共商文藝事業的發展大計,可以說是千金難買的機會。對于我這樣的年輕文藝工作者就更難得。”和慧說,青年藝術家如果能夠在個人修養等方面進一步提高自己,一定會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從而在新世紀的挑戰中取得成功。和慧表示,在建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更多的青年藝術家成長起來。自己愿意與其他青年藝術家一起,在建設先進文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進步。她期待著第八次文代會上出現更多的青年文藝家代表。
來源:2001年12月21日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