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深入和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全球化的文化交流進程加快,我國的文化策略也開始了積極的調整,對文化交流的重視程度明顯加大。一方面以主動、自主的方式到海外主辦或與國外政府合作、與官方機構合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如中法文化年等。另一方面,則在國內主辦或參與舉辦大型的具有國際格局的當代藝術活動,希望利用藝術活動來樹立當代中國的文化新形象。
由中國文聯舉辦的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即是這樣的一個活動。它創辦于1990年,是中國惟一的大型國際民間藝術節。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地舉辦了六屆。
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自創辦以來,曾在中國近30個城市舉辦過藝術節活動,共邀請來自五大洲45個國家的83個民族民間歌舞團2100余人參加了藝術節的演出。這些藝術團體在體育館、劇場、廣場、公園,并深入工礦企業、學校、農村等多種場所演出,充分展示了世界各國不同民族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
第七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已于9月25日在蘇州拉開帷幕。從參加演出的國家來看,有來自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斯里蘭卡、新加坡、黎巴嫩;來自歐洲的俄羅斯、匈牙利、德國、意大利、立陶宛、希臘、瑞士、愛爾蘭、奧地利;來自美洲的美國、古巴和秘魯;來自非洲的南非、坦桑尼亞,以及來自澳洲的澳大利亞、庫克群島等23個國家。這些國家涵蓋了世界五大洲。我們似乎可以斷定,與歷屆藝術節相比,第七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將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民間藝術團體演出,將是本屆藝術節最重要的特色。從即將參演的外國藝術團體名單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一些專業藝術團體,如澳大利亞“約德爾民歌皇后”瑪麗·施奈德、古巴亞琳娜舞蹈團、黎巴嫩法赫德·阿卜杜拉舞蹈團、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模范民間合唱團、匈牙利國防軍歌舞團等,而且看到了更多來自民間的藝術團體,如來自南太平洋美麗島國的庫克群島潘林島文化舞蹈團;來自日本的琉球民族鼓舞團;來自韓國的樸再姬·世馣舞蹈團;來自坦桑尼亞的“我本英雄”藝術團;來自德國的波美拉尼亞民間舞蹈團;來自希臘的克里特民間藝術團;來自奧地利的民間藝術團等。
這些藝術團體帶來的,不僅僅是帶有各種民族特色的熱帶舞、草裙舞等舞蹈,不僅僅是技藝精湛的民間音樂、演唱和鼓樂等。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演出所展示的各個民族民間和民俗文化藝術的重要價值。它們的存在狀態和表現形式,它們獨特的藝術語匯和表達規范,以及蘊涵其中的民間智慧、民間詩情和民間的美學法則,都與正統藝術、精英藝術、官方藝術有著巨大不同。這些民間藝術活潑、清新,充滿勃勃生機。它們將為我們帶來正在發展、成長著的,富于當代意義與價值的民族傳統和藝術傳統。這些傳統將為我們當代藝術創作提供最為豐厚的養料與源泉,有利于各國文化藝術質量的提升。
這些藝術團體不僅在正規的劇場、體育館演出,它們還將走進公園、廣場,甚至是廠房、學校,把高質量的藝術導入公眾之中,帶到人們日常的生活中,帶給每一個人。同時,把公眾引向藝術“殿堂”,打破壁壘和界限,強化公眾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的參與力度。由此,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將作為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進入開放的社會公共空間,各國民間藝術,也將藉此走進我們的藝術傳播網絡,甚至走進我們的生活,進一步促進大眾對民間藝術的興趣與理解,并推動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和諧。這是各國前來參加演出的文化傳播者的目的,也是這一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的意旨所在。在這樣的交流中,演出與觀眾之間、藝術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相互影響,都將是不同凡響的。
第七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還將是展現我國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形象的一個平臺。應該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在西方中心主義的視野中,中國的藝術,中國的當代形象是缺席的。而今,古老的中國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政治經濟網絡,以及文化表達和交往形式,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這種變革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和藝術生活中發揮了無所不及的巨大力量,一個平和、穩健、奮力向前的當代中國正在崛起。這一形象,以及這一形象所代表的對于世界、對于自然、對于人類的東方式認知方式,應當讓世界知道。當然,舉辦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這一行動,本身就是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更加主動、更加自主地與西方對話、與世界對話的一種積極姿態。
在這種對話中,并置于國際民間藝術節中的中外作品,在共同所處的時間和空間中,以其相似或相悖的題材、觀念、語言形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彼此呼應、影響,使距離與共識、謬誤與真理、傳統與創新、誤讀與理解在同一領域、同一層面上展開,對雙方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人類的情感也是可以溝通的,國際民間藝術節的舉辦能夠有效地在雙方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使雙方都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今天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條件,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并在此基礎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把握住全球化的文化視角。
祝第七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圓滿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