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文聯成立于1979年8月,近50人長期擠在約200平方米、10多間像居民住宅的房間內辦公,窮家底、破攤子,工作被動落后。我們深知,在這種情況下,文聯要走出困境,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僅靠財政撥款和向上級伸手是行不通的,從興辦“三產”入手起步,可能是一條出路。所以,我們大膽啟用勇于開拓和有一定經營頭腦的人,先后興辦起同力琴行、中泰琴行、鄉村俱樂部等經營實體,還與國家級出版社合作,承辦了出版《中國經濟地圖冊》的創收項目。我們的探索和做法,得到了中國文聯的首肯。但是,機關辦“三產”的風險以及我們辦“三產”時出現的失誤也逐步顯露出來。實體公司遺留的債務糾紛引起的訴訟官司接踵而至,實體職工也經常不斷地來訪,部分干部職工對文聯領導是否清廉也產生了疑問。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是回避矛盾,而是采取了積極果斷的應對措施:一是認真梳理了“三產”遺留問題,按照法律程序,妥善安置了實體職工,解決了直接和間接連帶的共計1000多萬元的債務。二是請市審計局進行了財務審計,澄清了問題,做出了市文聯財務沒有違法違紀問題的權威性結論。
我們在艱苦創業的過程中,始終沒有放松對優秀文藝人才的培養和對優秀文藝作品的扶持。在1997年的全市文化工作會議上,我們為支持文藝創作爭取到80萬元的文藝獎勵基金,設立了濟南文藝獎。利用這項資金支持創作,獎勵優秀文藝人才,極大地鼓舞了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幾年來,我們特別注意了對重點作品和重點人才的培養,如著名作家劉玉民,青年楷模、著名作家張海迪等。
濟南歷史名人眾多,歷史文化厚重。因此,我們響亮地提出打造“濟南名士”品牌的口號,幾年來圍繞這一提法作了一系列的文章。一是從宣傳古代名人入手,舉辦了李清照、辛棄疾等歷史名人書畫展,組織支持有關作家創作出版了《大舜傳》等宣傳歷史文化名人的專著。二是有計劃有重點地推出當代名士。把濟南名士品牌既作為一項事業來辦,又作為一個產業來抓。目前,我們正組織全市文藝家圍繞著打造文化品牌和開發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的探討,力爭拓寬文聯工作的新領域,實現文聯工作的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