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遠
劉錦云
作為文藝戰線上的一名十六大代表,盛會歸來我有很多感受:一是有感于我們黨三代領導人文藝思想、文藝理論的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社會穩步發展并初步邁入小康的時候,我們黨及時地指明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二是有感于自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13年中祖國的文化事業所取得的繁榮和發展。這得益于這個時期黨的文藝方針的明確,社會環境的穩定和有關部門所給予的物質保障。以北京人藝為例,近年來,北京市政府花7000萬元將始建于建國初期的首都劇場修葺一新,目前市政府每年對劇院的投入較從前有了10倍的增加。正因如此,北京人藝13年中新上演50多個劇目,演出2000多場,多部劇目獲國際、國內大獎,一批尖子人才脫穎而出。
第三,令我們戲劇工作者興奮不已的是十六大報告中突出強調,要扶持體現民族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黨中央給予藝術院團如此巨大而具體的關懷,對我們藝術工作者而言,是動力也是壓力。扶持的前提是這些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要體現民族特色,要達到國家水準。而首當其要者,就是報告中提到的,要創新。要創新,要發展,要出能夠流傳久遠的警世之作,要出大師級的作家、藝術家。在全面領會和貫徹十六大精神的藝術實踐中,我們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來源 2002年11月22日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