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反映時代精神本質
張鳳鑄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鮮明地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會反映出時代精神本質的一面。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歷程印證了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從改革開放以來造成8次轟動效應的電視劇作品來看,《四世同堂》(1985)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以嚴格的現實主義手法把“人民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搬上熒屏,顯示了民族化、本土化電視劇在中國觀眾中獲得的普遍認同。《新星》(1986)成功地塑造了李向南這個“改革者”的形象,反映了正從“文革”陰影中走出來,快步邁向現代化的人們企盼出現真正改革家的集體意識!犊释罚1990)是在出現了道德弱化和傳統失位等偏差的轉型期帶給觀眾的一份溫馨禮物,表達了市場經濟語境中全體人民對真情的呼喚!侗本┤嗽诩~約》(1993)是一部打破了美國神話,給帶有很大盲目性的“出國熱”澆了一盆足以令其清醒的涼水的優秀之作。王啟明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一個普通演員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明星”,更使人們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質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作為第一部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電視劇,它的成功為中國電視劇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三國演義》(1994)在全國的收視率達到了46.7%,這就意味著近5億觀眾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這部代表著民族文化精華的電視劇!渡n天在上》(1996)的適時而出,以其空前的尖銳性和深刻性征服了觀眾,再次揚起了“現實主義”的旗幟,體現了中國電視劇在“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指導下的創作實績。《雍正王朝》(1999)的橫空出世,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民族生存的智慧、勇氣,同時也反映出觀眾欣賞水平在新時期以來的不斷提高,它引發了熱烈的爭鳴和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都で槿紵臍q月》(2002)以革命浪漫主義精神演繹了一個共產黨員、一個戰斗英雄的一生,用昂揚的激情鼓舞著、激勵著走進新時代的公民們,體現了扎根人們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此外,《新聞啟示錄》、《走向遠方》、《今夜有暴風雪》、《紅樓夢》、《高山下的花環》、《西游記》、《籬笆、女人和狗》、《圍城》、《外來妹》等優秀電視劇作品,尤其是1994年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以后涌現出來的《情滿珠江》、《宰相劉羅鍋》、《上海一家人》、《和平年代》、《英雄無悔》、《水滸傳》、《牽手》、《長征》、《突出重圍》、《忠誠》、《紅色康乃馨》等一大批精品電視劇在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的同時,也清晰地展示出時代的精神風貌。從以上作品所贏得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反映時代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命脈的電視劇作品也是最能被觀眾認可的。這也昭示著“藝術來自于人民”和“藝術為了人民”的歷史規律。電視劇在凝聚國家、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現實集體意識的同時,也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加入WTO,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它對于中國的影響至少在現在還沒有完全展開,但是它所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思維方式上的巨大沖擊已經被部分地認識到。與電影相比,中國電視劇卻完全占領了自己的陣地。自從中國電視劇發展進入成熟期以來,收視率最高、反響最強烈的都是國產電視劇。且不說唯有中國內地才有底蘊和能力制作的、在亞洲(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一帶)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劇,單是曾被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港臺地區類型化、商業化電視劇水平的武俠劇和言情劇,中國內地也取得了不俗的創作實績,《笑傲江湖》、《牽手》等作品完全超越了“通俗劇”的模式,使其顯得更有藝術魅力、更經得起咀嚼,值得品味。
中國電視劇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完全體現了改革開放的實績。一方面,生產出一大批雅俗共賞的精品,有了《圍城》、《三國演義》、《長征》這樣一些經典性的作品,成功實現了“普及和提高”的社會主義文藝使命。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體制改革開始最早、產業化程度也最高的中國電視劇無疑也是最成功的,它為整個中國文藝在市場經濟語境中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來源 2002年11月8日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