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勇闖國際市場 弘揚民族文化
李西寧
雜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雜技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而延續了幾千年。新中國的誕生,使雜技這朵古老的藝術奇葩有如枯木逢春,重又煥發出勃勃的生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雜技藝術憑藉改革開放的春潮立足中華大地,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并在為民服務、藝術創新、對外交流、市場創匯等方面迎來了一個大好的發展時期,為黨的改革開放事業譜寫了一曲曲輝煌的篇章,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
2001年11月4日,江澤民總書記出席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閉幕式,并接見中外國際評委,與中外演員合影留念,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雜技藝術的親切關懷。1992年,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和武漢市政府聯合主辦的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又為中國雜技藝術家與世界各國雜技藝術家的同臺競技和開展交流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與此同時,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多次舉辦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金菊獎”評選、全國雜技魔術滑稽比賽。在黨和政府及各級文化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中國雜技以日行千里的嶄新面貌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創作并演出了一大批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如戰士雜技團的《芭蕾對手頂》,戰旗雜技團的《綢調》,中國雜技團的四人《頂碗》,沈陽雜技團的《高椅》,山東雜技團的《車技》,遵義雜技團的《轉毯》,沈陽軍區前進雜技團的《轉碟》,河北省雜技團的《獅子舞》,上海雜技團的《大跳板》,天津雜技團的《單手頂》,北京雜技團的《爬竿》,廣州雜技團的《蹦床鉆圈》等節目,為提高雜技藝術的總體水平和雜技綜合藝術素質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不受語言限制的中國雜技率先大踏步走向了世界。在對外文化交流演出、獨立組團有償演出及加盟世界各國馬戲團進行聯合演出的過程中,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中國雜技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并銳不可當地風靡了世界。中國雜技與國際接軌,赴世界各國演出,將中國雜技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個城市。雜技不僅擁有很大的外國觀眾群,而且高居各藝術門類創匯之首。
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占領世界雜技舞臺,這是雜技隊伍的神圣使命。從1981年開始,中國雜技在世界賽場上一經亮相,便光彩奪目。20多年來,中國雜技節目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型國際雜技比賽,并每每摘金奪銀,捷報頻傳,被國際雜技界譽為“金牌王國”,其精湛嫻熟的技藝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令人心悅誠服。中國雜技藝術家吃苦耐勞,勇于創新,敢于拼搏的獻身精神,為中國成為世界雜技大國、強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藝術貴在創新。古老的中國雜技在世紀之交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在繼承前人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闖出一條創新之路,已十分迫切地擺在中國雜技界的面前。1994年,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創作的《金色西南風》大型風情雜技晚會,以其獨特的創意、新穎的編排,在北京首演取得極大的成功,從而開創了中國雜技史上大型主題雜技晚會的先河。至此,一種嶄新的雜技創作載體——主題雜技晚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遍地開花,爭芳斗妍。2001年,由中國文聯、北京市政府及中國雜技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國雜技藝術節在北京隆重舉行。藝術節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并撥專款給予扶持,以《中華魂》、《在月亮那一邊》、《今夜星光燦爛》、《玄光》等為代表的各路雜技精英薈萃北京,為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新中國雜技藝術的輝煌畫卷。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中國雜技藝術家們,在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無論在國內、國外,無論在賽場、市場,均以一種強烈的緊迫感直面未來的挑戰,并為攀登雜技藝術高峰,為弘揚祖國優秀文化而努力奮斗。回眸歷史,中國雜技問心無愧;展望未來,中國雜技信心百倍。
來源 2002年10月25日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