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戲曲進一步走向繁榮
安 葵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毛澤東文藝思想和鄧小平文藝理論,制訂了一系列正確的文藝方針、政策,對民族藝術的發展給予了親切的關懷。這一時期成為民族戲曲進一步繁榮的歷史時期。
在正確的創作思想指導下,遵循藝術創作規律,戲曲藝術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江澤民同志反復強調,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并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指導思想,強調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奮進的號角,為戲曲事業指明了康莊大道。十幾年來,全國各地各個劇種,包括現代生活題材和古代生活題材,都涌現了大批優秀作品。比如京劇《華子良》塑造了解放戰爭時期忠于理想和革命事業,堅貞不屈、忍辱負重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眉戶《遲開的玫瑰》,晉劇和京劇《油燈燈開花》,淮北梆子《大樹參天》,花鼓戲《鄉里警察》、《鄉長本姓趙》等現代戲則描寫了新時期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們的美好心靈和所做的貢獻。這些劇有多樣的題材、體裁和風格,比如《油燈燈開花》、《遲開的玫瑰》揭示了生活中的悲劇因素,深刻感人;而《鄉里警察》、《鄉長本姓趙》則帶有強烈的喜劇色彩。
古代生活題材的創作視野開闊,既有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藝術再現,也有頗具啟示意義和娛樂性的傳奇故事。京劇《貞觀盛事》氣勢恢弘,發人深;評劇《鳳陽情》通過塑造朱元璋、馬秀英的形象,揭示了古今相通的歷史哲理;評劇《胡風漢月》以新的視角描寫了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湘劇《馬陵道》、滇劇和京劇《瘦馬御史》描寫了古代人物的心理沖突,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京劇《鳳氏彝蘭》具有絢麗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京劇《宰相劉羅鍋》以輕松活潑的形式表現了老百姓的愛憎感情。
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十年來的戲曲辯證地解決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問題。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時他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積極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這是對繼承與創新關系的科學論述。廣大戲曲工作者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以昆曲為例,這一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得到黨和政府切實保護,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近年來,昆曲工作者不僅努力恢復演出優秀的折子戲,整理改編古典名著,并且創作了一批發揚昆曲藝術特點和優勢的新劇目。如浙江溫州永嘉昆曲傳習所將南戲劇目《張協狀元》進行改編演出,顯示出中國古典戲曲美學所特有的魅力。上海昆劇團演出的《班昭》,憑藉昆曲豐富的藝術手段,很厚重地表現了班昭這位古代才女為中國文化奉獻的一生。
近年來有一批作品改編自“五四”以來的文學名著,如京劇《駱駝祥子》、川劇《金子》等,這是繼承和發揚“五四”以來革命文化傳統的重要成果。文學名著為戲曲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戲曲工作者又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使這些作品在舞臺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十年來,戲曲工作者明確了責任,堅定了信心,以昂揚的精神迎接新世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戲曲的重視和對戲曲工作者的關懷使大家深受鼓舞。1994年,在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弘揚民族藝術,振奮民族精神,是向廣大群眾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迫切要求。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參加重要戲曲活動,觀看戲曲演出。現在已形成了重視民族藝術的良好輿論環境,戲曲事業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已初步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藝術人才隊伍。全國有一批藝術素質較高的編劇、導演、音樂、美術工作者,他們善于繼承、勇于創新,不斷有新作品問世。演員隊伍更是人才輩出,僅以獲得“梅花獎”的演員為例,20屆獲獎演員400多人,他們正意氣風發地在全國各地為各民族的群眾演出。戲曲教育事業得到加強,除原有的中等藝術學校、大專院校外,研究生隊伍正在壯大,為培養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保證。理論研究密切聯系實際,產生了許多新成果。
黨的十六大即將召開,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黨和人民也將對戲曲事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有充分的信心,沿著黨的十六大制訂的方針政策,與時俱進,創造戲曲藝術的新繁榮,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來源 2002年10月18日 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