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探索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
讓城鄉大地滿溢書香
幾年前,浙江省海寧市馬橋街道有一個僅僅40平方米的圖書室,里面的圖書年頭久、種類少,幾乎很少有讀者登門,附近居民借書都要跑去海寧市圖書館。近年來,隨著嘉興市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的建設,2010年,600平方米的海寧市圖書館馬橋分館正式開館?!艾F在圖書館的環境好了、圖書新了,同一張借書證還能借到嘉興圖書館的書……”馬橋分館的讀者李丹高興地說。
背景——建設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現實需要
近年來,在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背景下,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并形成了多種建設模式。盡管其中很多種方式在業內專家眼里并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總分館,而更應該稱為“區域性服務網絡”,但這些探索取得的成績,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向前發展,彰顯了其服務價值,也受到了讀者的肯定,并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
圖書館總分館制是歐美國家及我國港澳臺地區普遍采取的一種公共圖書館服務組織機制,被認為是實現普遍均等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偡逐^制建設不僅可以激活服務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基層圖書館,而且可以將各自為政的單體圖書館服務整合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同時還具有經濟高效的優勢,對于節約圖書館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效果明顯。
不過,總分館制的建設與推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分館制的核心在于建立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統一服務的機制,這幾個‘統一’是實現圖書館服務普遍均等的保證。實現這幾個‘統一’的前提,是經費管理和人員管理的統一。然而在財政‘分灶吃飯’、行政‘分級管理’的體制下,‘一級政府建設和管理一個圖書館’的做法常常成為圖書館之間合作與共享的壁壘?!眹夜参幕阵w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說。
關鍵——政府主導、持續投入和專業管理
2005年,江蘇蘇州圖書館啟動了總分館建設,他們與各區(市)、街道(鄉鎮)合作,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場地、設備和物業等費用,并向蘇州圖書館支付一定的年費,由蘇州圖書館負責安裝管理系統、提供初始藏書和各類信息資源、每月為分館調配更新圖書、向分館委派具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到2010年,蘇州圖書館已合作建成了26個分館,有了一定的規模,效益也很好,但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之上的總分館體系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比如無法做到科學布局,而這正是普遍均等的前提;同時,總館有限的資源和能力也無法支撐越來越大的總分館體系。因此,實行政府主導、建立為人民群眾提供普遍均等服務的公共圖書館制度,是總分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睍r任蘇州圖書館館長邱冠華說。
在2011年成功申報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后,蘇州市政府頒布了《蘇州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規定了以區(市)政府為總分館的建設主體,同時明確了地方政府可以將總分館委托給蘇州圖書館管理,凡實行總分館整體委托管理的區(市)可以享受市政府在購書經費上的補貼。此外,蘇州市政府還批準了總分館的布局規劃,制定了圖書館資源建設、服務、技術、評估等一系列的標準,同時根據總分館的發展情況增加蘇州圖書館的人員編制、運行經費和購書經費。目前,蘇州市已建有市級總館1個,區(市)級總館7個、分館173個;有圖書流動服務車9輛,年均出車1300次以上。2012年,蘇州市到館讀者近2500萬人次,公共圖書館藏書年流通率達到1.1次,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正在蘇州“書香城市”建設和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權益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比蘇州,自2003年開始試點的嘉興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進入政府主導較早。2007年,嘉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兩年內在嘉興全面建設鄉鎮分館的目標,并根據各鄉鎮的人數、地域范圍、圖書館的有效覆蓋能力,制訂了全面的總分館建設方案,包括資金投入模式、分館布局、分館建設標準和運行模式、管理制度、效果監測等。方案規定,由鄉鎮政府負責提供分館的館舍,而分館的建設經費和每年的運行經費由各級政府共同投入;每新建一個鄉鎮分館,市財政還將給予總館一定的資源購置費補助;各分館從建設規劃到日常運行,全部由總館統一操作和管理,經費也由總館集中支配使用。浙江大學教授李超平說:“嘉興模式最值得推廣之處是,它解決了制約總分館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關鍵問題——政府的持續性投入和管理的專業化?!?/p>
繼2011年鄉鎮分館設置率達到了100%之后,嘉興又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根據人口分布密度設置村級(社區)圖書分館和圖書室,人口稠密的地區建立固定服務點,而人口較少的地區以流動服務點的形式保證供給。目前,嘉興市已建成“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多級投入、分層管理、業務規范、技術外包、資源共享”的村(社區)圖書分館72個,均實現一卡通行、通借通還,建成流通點400多個。如今,嘉興已經形成了以嘉興市圖書館為中心館、以市(縣)圖書館為總館、以鄉鎮和村(社區)圖書館為分館、以延伸服務和流動服務為補充的公共圖書館“中心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形成了固定網點和流動服務、實體和虛擬相結合,縱向到底、橫向到面的無縫隙服務網絡。2012年度到館人次比2010年度增長了43%;人均年外借達1.1冊次;人均年到館1.7次;公共圖書館的覆蓋人口從2010年的5.8萬人/館,提高到當前的3.3萬人/館(國內平均47萬人/館),真正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了便利、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效果——提升效能,讓圖書動起來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環境不同,因此建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也有著不盡相同的實現方式,而為廣大群眾提供高效的服務則是共同的目標。
在四川成都龍泉驛區,一個個街道、社區分館被當地的讀者稱作“圖書銀行”,不僅圖書可以“東家借、西家還”,而且讀者還可以在網上“下單”,預約任意總分館系統內圖書館的藏書并就近取書。
據龍泉驛區圖書館館長陳紹紅介紹,該區總分館體系的建設從2005年開始籌劃,在區政府的主導下,各鄉鎮(街道)、村(社區)利用文化中心和綜合文化活動室的場地,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作為分館的館舍;區圖書館負責招聘分館的人員;系統內的圖書統一由區圖書館負責采購、編目、調配。目前,該區已經建成了12家鄉鎮(街道)分館、139個村(社區)服務點,形成了村(社區)服務點的100%設置。
陜西銅川是一個資源型城市,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經濟相對不發達,也導致公共圖書館運行經費短缺,圖書館因而設施陳舊、布點不合理、藏書少而且不能及時更新流轉。
2011年,銅川作為陜西省建設公共圖書館服務一體化的試點,成功申報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經過兩年的建設,不僅各區(縣)公共圖書館的辦館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整個區域內的圖書也流動了起來。銅川圖書館發揮全市中心館的紐帶作用,將區域內各類型的圖書館聯合起來,通過建立聯合編目中心、文獻物流配送中心,將分散、孤島式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成為一個上下貫通、廣泛互聯的統一服務體系。目前,各區縣已建成基層分館25個,形成了館對館1小時服務圈、館對讀者2公里或一刻鐘服務半徑,基層群眾不出鎮、不出村即可借閱圖書。
“過去各級圖書館各自為陣,書籍重復購買且不能相互流轉,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們結合實際,積極整合盤活市域內的圖書館資源,以市圖書館為龍頭,以縣區圖書館為依托,實現圖書資源的無障礙流通?,F配有流動車輛3臺,各區縣館分別設有集中流動圖書專架8個,一個月為一個流動間隔,每次流轉配送2000多冊書,從而使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被讀者利用。”銅川圖書館館長李勇說。同時,他們還舉辦了“銅川市公共圖書館服務一體化分館聯誼會”、節假日網上訂票、暑期夏令營、“六一”故事會、讀書知識競賽、書畫展覽、科技下鄉等系列活動,打造“書香銅川”品牌文化活動,吸引了廣大群眾走進圖書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公共圖書館為民服務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