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河北省霸州市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第一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之一,是河北省唯一入選的縣級市。兩年來,霸州市緊緊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個核心,著力在打牢基礎、打通渠道、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基層文化建設水平。
基礎設施:處處都有文化活動場所
圖書館內,市民自主選擇種類齊全的書籍閱讀;文化站內,書法愛好者圍在一起切磋書法技藝;文化大院里,群眾扭起熱情奔放的大秧歌……在霸州這個面積800平方公里的縣級市里,無論是居住在縣城的市民、鄉鎮的居民,還是村街的農民,都可以享受到文化帶來的歡樂。
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雪梅說:“為了實現文化場所全覆蓋,我們以市區、鄉鎮、村街為單元逐一進行建設,建立了市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霸州處處都有文化活動場所的目標。”
2011年以來,霸州先后投資40億元,對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進行重建和提升,對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上檔和升級,對村街的文化大院進行創建,建起一個遍布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在市區,新建的文化館兼備大劇院、數字影院的功能,開設了書畫、舞蹈、聲樂等8個培訓教室;擴容后的圖書館,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增至40萬冊、電子圖書增至20萬冊,可同時容納1000余人閱覽。
在鄉鎮,15個綜合文化站均按照國家級標準設置,各功能用房齊全。2013年1月,勝芳鎮綜合文化站、信安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河北省百佳鄉鎮綜合文化站”。同時,根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便利性原則,霸州還因地制宜地對部分鄉鎮開展文化站“鎮村共建” 工程,使文化站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文化供給能力。
在村街,383個規模不等的文化大院林立其中,村民不出遠門就可享受到文化帶來的實惠和便利。其中,西粉營村作為霸州市打造的第一批“精品文化大院”,在服務村民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以文富腦、文化興業”的發展之路。
服務渠道:人人都可享受文化實惠
讓人人都享受到文化帶來的實惠是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落腳點。霸州市文廣新局局長朱紅談到,實現“人人都可享受文化實惠”這個目標需要兩個支撐:一是政策,二是人才。
為了提高創建質量,確保文化惠民舉措落到實處,霸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示范項目創建規劃》、《示范項目創建實施方案》、《示范項目督導檢查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對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服務時間、服務標準等提出具體要求:市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84小時,博物館每周開放54小時,“月月唱大戲”每年舉辦12場至15場,“周末小劇場”每年舉辦50場以上……
在政策的引領下,霸州市的各類場館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惠民舉措。市圖書館開辟了針對特殊人群的閱覽室和數字閱覽室,免費為盲人和殘疾讀者提供送書上門服務。市博物館、紀念館提供免費開放服務,年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次;市文化館免費為群眾培訓,2012年舉辦各類培訓班達50次以上,培訓各類文化骨干近3000人。
據了解,在霸州共有文化專業人員、志愿者和業余文化骨干三支隊伍,其中登記在冊的專業人員150人、志愿者隊伍400余人、業務文化骨干200余人。霸州還組建了一支200人的公共文化服務演出團和一支4500人、市場化運作的“文藝輕騎兵”,形成了兩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除此之外,霸州還先后引進魏子晨等10余位專家擔任霸州文化顧問,將德藝雙馨的霸州籍書畫家和國家級大賽中獲獎者聘為市政府文化顧問,定期為群眾傳授文化知識、傳播文化樂趣。
文化品牌:
時時都能享受文化大餐
據統計,在霸州,活躍著78道花會、276個秧歌隊和276個文藝社團,參加人員達20000余人。霸州雖處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始終把設施建設精品化、活動開展品牌化作為重要工程來抓,李少春紀念館、榮高棠紀念館、中國自行車博物館、華夏民間收藏館、中華戲曲大觀園等一大批精品文化設施相繼落戶。
據介紹,霸州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出了戲曲之鄉、翰墨之鄉、詞賦之鄉、溫泉之鄉和勝芳古鎮“四鄉一鎮”等文化品牌。堅持以文化遺產保護為突破,挖掘傳承悠久的霸州文化,已有4項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霸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打造文化品牌作為推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來抓,加大文化品牌的打造力度,形成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品牌,讓群眾時時都能享受到豐盛的文化大餐。如今,每兩年一屆的霸州文化藝術節,每月28日舉辦的“霸州月月唱大戲”,每周六舉辦的“周末小劇場”,面向農民群眾舉辦的“農民文藝大匯”等一系列活動正豐富著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
“以往,聽說哪里有演出,大家都會擠著去看,現在節目很多,不用擠了,想啥時候看就啥時候看。”信安鎮高橋村翰墨軒書法協會秘書長王加之說,除去政府組織的文化活動外,他們也有自己的活動,比如書法協會時常舉辦的書法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