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為了藝術為了愛
初夏的熱風在樹梢駐足,清脆的鳥鳴在耳際回旋,步行在臺灣西北部的新竹市,這里的恬靜、祥和讓人流連忘返。
6月21日至23日,這座小城迎來一批老朋友、新客人。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臺灣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等單位主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吸引了來自臺灣和大陸的21支合唱隊伍。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和文化交融的期盼,他們在藝術與愛的名義下,以歌會友,暢敘情誼,以美妙的歌聲和濃濃的親情譜寫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歌聲飽含深情
總面積為104平方公里的新竹,是臺灣原住民道卡斯族的故鄉,道卡斯族族人將這方美麗的鄉土稱為“竹塹”。“竹塹”便是海邊的意思。綿延17公里的海岸線是大自然贈予新竹人的最好的禮物。每逢秋冬,強勁的東北風從臺灣海峽襲來,經由喇叭狀地形的“塑造”,成為享譽臺灣的自然景觀,新竹因此也被稱為“風城”。
這是臺灣本島距離大陸最近的城市,120公里是新竹與福州的地理距離。這也是臺灣北部最為古老的城市,古老的東城門,訴說著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也許是這種歷史與自然的因緣際會,讓新竹兩度與海峽兩岸合唱節攜手。兩岸民眾的歌聲,以及充溢其間的濃濃的人情味兒,讓“新竹風”超越了原有的意義,更具有人文內涵。就像91歲高齡的臺灣詞界泰斗莊奴與青年作曲家郭柏均聯手為本屆合唱節譜寫的主題曲《可愛的新竹風》所稱頌的,“可愛的新竹風,輕輕在吹送,送你的是大愛,送你的是長情。”
中國文聯副主席、第六屆海峽兩岸合唱節評委會主任徐沛東說,“合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無需過多的肢體語言,借助純粹的聲音便可觸摸彼此的心靈”。的確,身處合唱節,總有一些動人的音符、一些共同的記憶撥動聽者的心弦。溫婉細膩的《甜蜜蜜》,飽含西北風情的《康定情歌》,氣魄宏大的《大江東去》等兩岸民眾耳熟能詳的民族歌曲經由改編,以不同聲部的音色加以詮釋,變得更為豐富也更能帶來情感的共鳴。
較高的專業水準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合唱節留予評委、參賽者、觀眾最為深刻的印象。河南理工大學合唱團以完美的音色收獲了本屆比賽的金獎。指揮周寶全告訴記者,他們在參賽前3個月便開始集中練習,4首參賽曲目在兼具藝術水準的同時,也飽含文化深意。平均年齡最小的福建海連江合唱團清澈動人的童聲獲得了兩岸觀眾的熱情肯定,盡管只是展演,但他們每次都提前4個小時便開始化妝準備。“這次的參賽曲目各具特色,藝術水準也頗高,大家不僅選擇經典作品,也勇于嘗試高難度的作品,可謂各有千秋。”這是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合唱團指揮賴元葵對于合唱節最直觀的感受。作為評委,徐沛東對合唱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提高兩岸的合唱水平是活動的宗旨之一,合唱節的藝術水準一屆比一屆高,大家的視野更為開闊、曲目的難度不斷加大、表演的形式也不斷豐富,這也符合合唱藝術的時代潮流”。
更多的感染力,源自歌者內心的文化自豪,尊重和共享是最可貴的情懷。新竹沂風混聲合唱團的團員都是當地的中學教師,他們打著赤腳走上舞臺,亮麗的演出服裝融合了臺灣14個少數民族中13個民族的特色服飾,一出場便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指揮李寶鈺自豪地介紹,鄉土音樂里不可替代的韻味,讓他們為之沉醉。近10年來,他們在學校開設民族音樂課,還通過合唱藝術將臺灣的本土歌謠帶到了內地、日本以及歐洲,點點滴滴傳播著本土文化。來自臺灣屏東的潮聲合唱團,則將演出變成了一場臺灣之旅,他們通過表演將觀眾引上一列環島游的小火車,從新竹、臺中到高雄、屏東,美景、美食和民間工藝紛至沓來,簡直讓人目不暇接。湖南知青藝術團合唱團演唱的《洞庭漁歌》使得評委、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蔡永文贊嘆不已:“他們對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的那份感激與感情全在聲音里,如此有味道,如此迷人。”
藝術傳遞希望
海峽兩岸合唱節自2008年開始,已連續舉辦6屆,輪流在臺灣與福州舉辦。合唱節像一把象征著希望的火炬,在兩岸藝術家之間傳遞著。6年來,已有近110支海峽兩岸優秀的合唱團隊同臺交流,更有近140支合唱團隊在合唱的激情歌聲中體驗了友情的真誠與可貴,這種苦心與用心的經營,真正體現了文化交融的實質意義。
然而,濃濃的親情,依然是合唱節最為動人的部分。不論是兩岸的評委、藝術家還是普通的民眾,都把合唱節當做自己的“家事”,當做親友之間的一場聚會。他們不僅在劇場縱情歌唱,還將歌聲送達社區、世博臺灣館這樣的公共空間,最大程度地釋放著合唱藝術作為文化紐帶的魅力。
最功不可沒的便是那些不計報酬的志愿者。聽聞海峽兩岸合唱節再次來到新竹,曾寫下《甜蜜蜜》、《小城故事》、《冬天里的一把火》等膾炙人口歌曲的莊奴欣然寫下了如此美麗的歌詞:“千古人間事,都在因緣中。天下像一家,世界盡大同。”臺灣青年舞蹈家李偉淳攜30位“社區媽媽”,用可愛的舞蹈將《可愛的新竹風》傳播到新竹的大街小巷。那些遍布會場,身穿黃坎肩忙碌奔走的志愿者,大部分人都是“銀發族”,專程從臺北趕來做志愿服務。祖籍福建南安的郭孟雍,長久以來一直在為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奔波。因為長期往來于內地與臺灣,他有一個親切的外號叫做“郭搭橋”。作為海峽兩岸合唱節臺灣部分的倡導者和主要負責人,他的妻子、兒子、兒媳乃至妹妹,一家人都成了合唱節的義工。他告訴記者,合唱節在臺灣全部靠民間運營,困難重重,但他依然有熱情和信心堅持做下去,因為他相信“合唱的歌聲將化作一份愛,溫暖這一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每一顆心!”
正是數千位兩岸藝術家的全力付出,這歌聲琴韻才得以2000多個日夜常駐兩岸。藝術無疆界,兩岸情誼長。如徐沛東所說,“音樂就像一粒粒小種子,把兩岸親情、友情連接起來,彰顯出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其影響和輻射力已遠遠超越了合唱節本身。這既是一次以合唱為載體的藝術盛事,又是一曲映照中華民族大團結、激勵兩岸人民共奮發的澎湃大合唱。”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