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學術思想研討會”會場
王邦直《恤民十事·疏》的現代意義
李殿魁
很高興參加“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學術思想研討會”。我對中國的“三農”問題有長期的工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所以當2000年劉新海同志向我反映王邦直的《恤民十事·疏》時,立刻引起了我的重視,并力主將其推向國家研究層次,加深對王邦直《十疏》及為民情懷和音樂基礎理論的研究,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豐富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意義重大而深遠。
明朝萬歷年間,朝廷管理失察、奸臣當道、吏治混亂、徭役苦重、民不聊生。而皇上閉目塞聽,不了解民間實情。山東即墨人王邦直才華橫溢,官至河北鹽城縣丞。雖是一介小吏,卻以國事為己任,在深入調查、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大膽向皇帝上疏,列“恤民十事”,抓住要害、切中時弊,字里行間充盈著王邦直憂國憂民、為江山社稷竭心盡力的赤子之心,現在讀來發人深省、感人至深。但在那個時代,政治黑暗、好官難當,本應該得到重用的王邦直,卻因上疏“恤民十事”被奸臣誹謗、中傷,以至于丟官為民。歸隱鄉里后王邦直銳志不改,另辟蹊徑,對《律呂正聲》音樂理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成就斐然,創造了中國音樂理論的新高度,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大觀園增添了一朵奇葩。
一、 愛民——儒家民本思想是《恤民十事·疏》的立論基礎
《尚書》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民為本才能興國富民,是《恤民十事·疏》的主體和主旨。自孔孟創立儒學之后,“民貴君輕”的思想形式在理論上似乎為歷代帝王所認可,但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卻難以落實,甚至長期主次顛倒、本末倒置。由于封建王朝在統治過程中顛倒這一關系,結果造成不斷改朝換代的世代輪回,最終導致封建帝制的滅亡。
歷史上著名諫臣魏征就給皇上敲了警鐘:“水可載舟,亦能覆舟。”王邦直深知這些歷史教訓和深刻的哲理,所以第一事“減賦役以招流移”中就開宗明義指出,由于賦役過重,流移,即流離失所者居多,這樣因民不聊生而社會混亂。民為立邦之本,本固才能安國興邦,國家才能穩固安寧,所以自古以來的帝王,為此而不廢除扶持愛護窮困潦倒百姓的政策,都是為了使國家的根基堅如磐石,說得深刻而又清晰,發人深省。這些觀點放在當代仍然具有耀眼的光芒。
二、反腐——抱德倡廉、以法反腐是《恤民十事·疏》提出的固本利器
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做到本固邦寧,王邦直不惜重墨強調了法制的重要。作者用刀筆揭示丑惡現象,解剖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腐敗的根源以及嚴重的危害性,現在讀之依然讓人震撼。
我們通覽《恤民十事·疏》,除了領略作者為了恤民上書的良苦用心和愛民、憐民、惜民的拳拳之心外,通篇充溢著對國家治理缺失的遺憾和對腐敗造成的危害的憤懣之情。特別是在第三事“戒有司以去奢僭”中,一開篇就強調了王法的重要性,指出朝廷之所以能夠規整地管轄好臣民,使臣民有序地生活,全靠法律法規的制約,臣民之所以虔誠地奉行王法,并虔誠遵守,也靠的是法制。這一語破的之言、虔誠寫情之意,彌足珍貴,應有金聲玉振之效。足見是今昔相映、大道同源。
作者在第五事“禁勢豪以除暴橫”中,將“暴橫”的嘴臉剖剝得惟妙惟肖。作者這樣寫道:想那些官豪勢要之家,其樓堂廳宇高聳入云,樓閣會館勢壓霄漢,其田產也是連阡接陌,盡是肥沃膏腴之地,但大多是搶奪霸占百姓之田產所致。至于說到其子弟橫行霸道、仗勢欺人,那更是令人發指,強奸民意、奪取山林湖泊、搜刮民脂民膏,而百姓敢怒不敢言。這種現象在當時十分普遍。令人欣慰的是,王邦直為此開出了藥方:臣下衷心期望皇上頒布命令,制定法規,明理法度,以王法治理,凡居住所超越規定和有不法行徑者,必須沒收充公,收歸官府、國家所有,勢豪子弟有觸犯法律的,必須用法律制裁,其家人有犯法越科的,必正其刑律,嚴加刑管。知者限其報,富主限其禁。這藥方應該說對今天的反腐倡廉也大有裨益。
三、 固邊——富國強兵是落實《恤民十事·疏》的可靠保證
富國強兵、鞏固邊防,幾乎是所有朝代永恒的主題,但在王邦直的上疏中,卻詳盡地分析了富國強兵的基礎和根本問題,道出了問題的本源。王邦直說,說到國家治理之道,就是打好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人民穩固,人民安居樂業,這是首要的。保家衛國的規則,軍隊首先要強大,這頭等大事做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此乃國家之元氣??!他能把人民穩固、軍隊強大和國家元氣聯系在一起認識,是難能可貴的。這些認識,對我們今天的國防建設、正確處理邊民關系有重要啟發。
還有一點特別令人稱道,即組織邊疆居民習武保家衛國,既節約軍費開支,又加強國防建設。他建議,在邊疆地區的州和縣,挑揀丁壯之士把他們收在這里落戶、落籍,實為民兵,按有關規定供其糧餉,也算服役,并與之兵器,已成勢力而且供其土地,達到一定的數目,還可給之以馬匹,選擇一定的官吏領導他們,在農閑空時間教練他們武藝,無有戰事則為耕種土地的農民,有敵寇來犯時就成了行伍兵丁,對外可抵抗強虜,對內也可以保衛社會治安。在500年前的明朝,王邦直根據當時的情況,發揚我國歷史上屯兵戍邊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大現實意義。
四、重教——正仕途、重教育是推行《恤民十事·疏》的社會基礎
正仕途、重教育、優選人才雖然是3個相對獨立的問題,但它們之間又有有機的內在聯系。王邦直認為人才的得失與統治、教化、管理的好壞密切相關。顯然,這3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危、國計民生和國家發展前途。王邦直特別提到明朝建國初期的做法,開國初期,選用人才不拘一格,不拘一條路子,有賢良人才,可以通過科考四書五經、舉孝廉等方式選拔,遇有山林隱逸之士,官員還可以憑著懷才抱德之心去保舉。拔貢、舉人也必須精選。非人才者、犯有前科僥幸入仕的人基本沒有。仔細品味這一段闡述,便發現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選人路線,科考只是一方面,還有保舉、連坐保舉,考試與推薦選拔相結合,不是單憑一張考卷定乾坤,這樣能廣納賢士、廣攬人才。他十分惋惜地說,可是近年來僅采取一條貢舉考試制度,已經不能滿足人才的選拔,實在是不盡如人意。聯系我們當今的高考,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引下,出現很多弊端,考生只有總分超過錄取分數線才能錄取,而總分達不到分數線的個別科目特別好的“偏才”、“怪才”、“奇才”就很可能被埋沒。在這方面,我們還真得向王邦直請教。
關于教育教化,王邦直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應該慎重開辦作養學堂,剔除那種繁冗累贅之學風,治理國家關鍵問題是教育、教化,人才培養緊系于作養學堂。這些話,體現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觀念,而且他明確指出應當從嚴治理科考選才,對于那些學無成效的人,則不論多少皆清除出去。應該特別重視人的德行操守,其首先品行有不足者,則不論他的文章寫得好壞,定要清除。特別是當教官的,更應該選取那些品學兼優者擔任。這些話好像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耳邊。王邦直重視教育,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五、《恤民十事·疏》反映王邦直的積極人生態度,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王邦直是儒學思想積極徹底的實踐者,儒學教人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達則澤被天下,窮則自潔于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王邦直真實地實踐了這些儒家格言,毫無顧忌地向皇帝揭發當時的社會弊端,坦率地陳述自己的建議。被罷官后,他去官而不喪志,官場的失意進一步磨練了進行學術研究的意志,立志研究音樂理論,最終寫成《律呂正聲》60卷。
王邦直的科學研究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彌補了儒學輕視科學研究的缺陷,對當時統治中國、風靡東亞的儒學也是一大突破性的貢獻。王邦直一生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把社會和諧與音律和諧統一起來,為今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理論資源。
王邦直的人生之路,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為《恤民十事·疏》丟官歸鄉里,并沒有因罷官而喪志,而且矢志音樂理論研究,終成一代律學宗師,這是中華民族積極人生態度的具體體現。在當代中華和平崛起、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特別需要這種精神。因此,學習王邦直的《恤民十事·疏》,加深王邦直音樂理論研究,對治國、立身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ㄗ髡呦瞪綎|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水利和農民問題專家)
王邦直與《律呂正聲》
王守倫
2000年初,我與劉新海先生談及王邦直和《律呂正聲》,從此便開始了此項研究。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該項目2004年列入青島市藝術學科重點課題,2005年列入山東省藝術學科重點課題(200501019),2009年列入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批準號:09cwyz08),2010年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研究項目(批準號:10BD036)。目前,又完成了對原著的校注,并研究、發表了論文20多篇。
王邦直,字子魚,號東溟,明代律學家,生于1513年5月22日,卒于1600年3月26日,今山東即墨人。其家族后人分布在今山東即墨王圈、索戈莊等地,直系后裔的一支在今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小莊社區。
王邦直自幼聰慧,頗湛史書,經常以詩抒發情懷。18歲母親去世后寫出多首《黃鳥》詩,以哀悼母親,鄉親們都為之動容、為之淚泣。
王邦直40歲后進京考取功名,選為歲貢生,后任河北鹽山縣丞。他為官清廉,經常賣掉自己家產以貼補開銷,救濟災民。1567年6月,因朝廷裁職而汰。同年12月,進京候補改選之時,應詔上《陳愚衷以恤民窮以隆圣治事》疏,世稱《恤民十事·疏》,得到隆慶皇帝嘉納。但因《十疏》多切時弊,遭奸佞所忌,被罷官回歸故里。
王邦直的《十疏》,被收入陳子龍編纂的《明經世文編》,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諸如減賦役、實倉廩、戒有司、清驛遞、禁勢豪、正仕途、重功績、慎作養、嚴揀練、振紀綱等,疏文洋洋灑灑,陳說甚辯,表達了他憂國憂民、忠心報國的赤子情懷。
王邦直回到家后,棲息鏡镕山房,坐臥小閣30年,著成《律呂正聲》。該書現已查明的有18套存世,分別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即墨博物館等13個單位。
《律呂正聲》全書30萬字,內有《李維楨序》《林增志序》和《律呂總敘》,正文60卷。此書有圖、有解、有制、有義、有體用、有統會、有經緯,涵蓋律政關系、律歷關系、律呂新說等8個部分。
一、關于《律呂總敘》
《律呂總敘》是《律呂正聲》一書的總綱,也被陳子龍編入了《明經世文編》。在這篇敘中,他先是論述了樂的由來和作用,之后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自伏羲、神農、黃帝以來的中國音樂發展史,特別是詳細評析了司馬遷、祖孝孫、張文收、王樸、和峴、李照、蔡元定、李文利等歷代律呂學家理論的得失。在綜合《呂氏春秋》《周禮》《太玄經》《唐史》《河圖》《洛書》等文獻的基礎上,闡述了黃鐘是三寸九分、圜鐘六變、子午之數九、還相為宮等律學觀點。
二、關于十二律
《律呂正聲》前5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律呂圖解、黃鐘律本、律呂之制、律本《圖》《書》、律呂之義、律呂之數、律之體用、律之統會、律呂經緯等律學基本問題,對十二律的具體意義和制度進行了重點闡釋。王邦直認為,黃鐘三寸九分是律呂所本,“以黃鐘一律言之,自具體用之全;以黃鐘對十一律而言,則又黃鐘為體,十一律為用,以十一律皆生于黃鐘也”。
三、關于十二律和天文歷法的關系
王邦直詳論了十二律和天文歷法的關系,闡述了律呂的候氣之法、十二律與十二個月陰陽消長的關系,論述了律合先天、律參晷刻、律應躔次、律合天度、律應中星、律應五氣、律歷同道、律正閏余等內容。
四、關于律呂和五聲之間的關系
在《律呂相生》中,王邦直依據《太玄經》,論述了“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等律呂之間的相應關系;在《律應八風》中,論述了十二律跟八風的對應關系;而在五聲所起中,對宮、商、角、徵、羽五聲進行了具體的論述。
五、關于歷代的配樂詩歌和樂舞
在《樂歌之節》中,王邦直論述了歷代配樂的詩歌,從《詩經》到漢代的樂府,到隋唐的雅樂、俗樂,再到宋代的教坊四部、詩余和金元的南北曲;在《鐃歌鼓吹》中,介紹了歷代天子宴群臣之樂和軍中之樂;用6卷的篇幅對歷代樂舞的類型、樂器、舞器、舞衣等進行了細致的論述。
六、關于八音器質的相關規制
對金音之制、石音之制、絲音之制、竹音之制、匏音之制、土音之制、革音之制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七、關于律呂的作用
從律以審度、律以嘉量、律以平衡的視角,分析了律呂之制“本起于黃鐘”,并論述了律呂與人心正邪、天下治亂的關系,從歷代典籍中摘錄了30個律呂感應的例子,來說明“聲音之道,實與政通,而治亂之兆,皆足聽而知之”的道理。
八、關于十二律跟《太玄經》相配
在分敘中把揚雄《太玄經》中的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贊的所有內容,跟黃鐘、大呂等十二律、一年的二十四節氣相配,以時間為序,具體詳細地解說了律呂跟天文、歷法、卜卦的密切關系;總論中把律呂之數和所有的卦名、贊名集中進行解釋。此外,還介紹了筮法和占法,并對卦數進行圖解。
王邦直所著《律呂正聲》于1586年寫成,由其親家黃作孚校,1594年因同鄉周如砥應詔修史,賞其書,將《律呂正聲》“上于明史館”。1608年由黃作孚侄子黃嘉善邀李維楨作序并刻印之。約30年后,王邦直外甥黃宗昌又邀林增志加序重印之。清代四庫館臣將《律呂正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并加提要。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有一定記載。以后的文人學者多有引用和提及,相關的地方志和王氏族譜中亦有記載。這些文獻和后來的研究者都對其進行了較高的評價。
李維楨序中言道,王邦直歸而嘆曰:“孔子自衛返魯,正樂,使雅頌得所。今樂之失其所,甚矣!”認為《律呂正聲》“以黃鍾三寸九分,取閩人李文利之說,而糾其左律為右律之非”,“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兩者殊科,而辯諸家以三分合隔八、求上生下生損益之數為律管長短之誤,卓識獨悟,通靈入微,然亦仿《呂覽》《太玄》而推明之,確然有據”,做到“參伍折衷,最為精密,非以私臆索之無何有之鄉,繆悠荒唐而無端崖也”,又說“今得王丞而大樂咸正罔缺”,而“以成一朝未備之典,抉千古未發之秘”。
林增志指出了《律呂正聲》的實用價值:“試以王子數十年之所學,與天下講究之,簫九成、鳳來儀,鼓六變、天神格,豈不萬世一時!”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律呂正聲》的方法實施樂教,天下可以太平。他認為《律呂正聲》“理微而辨核,創千古之奇論”。
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說王邦直“殫精聲律之學”,用“其說謂君聲最清,管以三寸九分,本《呂氏春秋》,其數配之揚子云《太玄》,縷析比合,而以諸家九寸之說為非是”簡單概括了王邦直的律呂學說,并引用了周如砥的話對《律呂正聲》進行了評價:“班固《律歷志》載即墨徐萬且氏治太初歷第一,而子魚追配之于千載之后”,也就是說即墨的徐萬且是當時歷法學的第一人,而現在王邦直在一千多年之后,也具有了徐萬且的成績。
《四庫全書總目》關于《律呂正聲》的提要用“其書以卦氣定律呂,推步準之《太玄經》,分寸準之《呂覽》,故大旨主李文利黃鐘三寸九分之說,而獨糾其律,以左律為右律。又以三分損一、隔八相生截然兩法,而力辨古來牽合為一之非”來概括《律呂正聲》的主要理論,并說《律呂正聲》具有“援引浩繁,其說甚辨”的特點,是“篤志研思之作”,“維楨《序》述其欲比孔子自衛反魯,使雅頌得所”。
現在看來,王邦直的《律呂正聲》是一部律呂正論著作。他追根求本,援引浩繁,集歷代研究之精粹提出了一套律學理論,且更多地體現在社會學意義方面。盡管如此,王邦直的《律呂正聲》對于廓清歷代律呂之爭大有裨益。他的研究精神值得學習和借鑒,他的研究方法為律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他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矚目的。這些對于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傳承、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ㄗ髡呦瞪綎|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濰坊學院院長)
生命的詠嘆——王氏并邦直公生平解略
王修訓
我們王氏家族當前居住在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小莊社區。據《王氏族譜》記載,我祖王邦直一支王氏,是漢諫議大夫王吉的后裔。我二世祖王伯舉,洪武中期在廣東任按察使,以清廉著稱。王邦直的祖父王佐,明成化舉人,于弘治三年(1490年)任山西忻州學正。王邦直的父親王鎬是貢生,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河北漷縣訓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臨縣訓導,經常變賣家產充作公用,受到民眾擁戴,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卒于任上,監察御史藍田為他撰寫了墓志銘。
王氏家族與即墨望族黃氏有著姻親關系,到了王邦直孫輩王馝,家境貧寒,黃氏將即墨馴虎山前的小莊園贈于王馝,王馝就在小莊園定居下來,形成村莊,后人就把小莊園改稱小莊村?,F在小莊村王姓有800多人,都是王邦直的后代。
八世祖王邦直,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自幼受教于父親。著名鄉賢楊文敬作有《東溟先生傳》,稱贊他“穎敏絕倫,髻年試童子科,學使者奇其文,攏而冠諸庠,仕稱高等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王邦直以歲貢生任鹽山縣縣丞。于是,他便就減輕農民負擔、打擊邪惡勢力、機構改革、加強軍隊建設等等問題列舉十事,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嘉靖皇帝看過奏疏后予以贊賞和肯定。但由于個別奸佞小人嫉妒他的正直和才氣,便編織了“越職言事”的罪名將其罷黜?;貧w故里后,他繼續律歷學理論的研究,經過30多年的生命詠嘆,最終完成了律歷學界公認的鴻篇巨制《律呂正聲》。
據了解,1999年前后,山東音樂界的劉新海、張桂林、王守倫等幾位專家交談中談起了著名學者“漁洋山人”王漁洋清代史略筆記《池北偶談》中的“王邦直”一篇,大家遂激起了濃烈的興趣,之后便在首屆國內外流行音樂歌手大賽之際同時開啟了對律歷學家王邦直的研究,并陸續申報了《探究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青島市、山東省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之后濰坊學院又申報了《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省級社科課題和《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國家級社科課題。他們是就王邦直之事與我王氏聯系最早的一批專家學者。同時我們小莊社區也抓住機遇,深入挖掘了王邦直的歷史文化資料,成立了青島王邦直創意文化產業園和青島城陽邦直文化園,影印《律呂正聲》60卷及很多宣傳資料。2011年5月,根據王氏族人對王邦直畫像的回憶,復原了王邦直像并雕塑了王邦直銅像,同時還召開了由山東省音協和社科聯領導們參加的研討會。2011年11月,“王邦直與《律呂正聲》”被列入城陽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5月22日,由青島市城陽區文化局、惜福鎮街道辦事處主辦,小莊社區、青島城陽邦直文化園承辦的“紀念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誕辰499周年暨王邦直銅像揭幕儀式”在小莊社區成功舉辦。從此,小莊社區高舉著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大旗,闊步邁進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康莊大道上。2013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乘盛會東風,我們舉辦了王邦直誕辰50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推動了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和社區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
孔圣人說:“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蔽业陌耸雷嫱醢钪?,他的名字和他的做人一樣,為國為民,剛正不阿。他的律歷學理論,在各級領導、專家、學者的引領和研究中,也會像流箭一樣,扎扎實實、一往無前、長久深入地發展起來!
?。ㄗ髡呦低醢钪焙笕?、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小莊社區黨支部書記)
散記王氏并邦直先生
劉新海
“‘王’脈”浩浩,根深枝茂。喜與王守倫先生共研“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國家級社科課題項目,自此便與“漢諫議子陽苗裔瑯琊嫡派王氏守信”的子脈有了一些“糾結”。“‘王’脈”興盛,坊間稱誦。歷史繁延至今,縱觀《律呂正聲》及《王氏族譜》的譜系、譜表、譜牒,從中不難看出,王氏部族不僅有著數以眾計的赫官顯貴、文幫賢達,更有著“力毫無私、事盡心竭”的一群群王氏后人。尤《四庫全書》中載對浩浩“‘王’脈”第八世王邦直“如欲比其為孔子自衛返魯,使雅頌得所”并“‘徐萬且氏治太初歷第一’,而子魚追配于千載之后”的至高評譽,實為令人嘆然。還有王邦直勵膽諫言、震驚朝野的《十疏》壯舉,更加讓人為其剛直不阿、熱忱與民的胸懷和《律呂正聲》的思想性、科學性所感染和感動。不久的將來,在這里奉你所觀的與其說是對王氏遺脈的尋蹤,倒不如說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探源以及新一代王氏族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赤誠奉獻更為準確。
至此,我最想要說的一句話便是為自豪的王氏族人自豪!
(作者系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作曲家、高級編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本版所刊文章系“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的部分發言,有刪節,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