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報道】
【現場圖片】
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學術思想研討會會場 孟祥寧 攝
參加“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學術思想研討會的部分領導、專家合影 孟祥寧 攝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吳雁澤講話 孟祥寧 攝
河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柴志華做大會發言 孟祥寧 攝
山東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音協主席張桂林(左),中共城陽區委常委尹世逸(中),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劉新海在研討會上的留影 孟祥寧 攝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水和農民問題專家李殿魁講話 孟祥寧 攝
山東音協副主席、濰坊學院院長、課題負責人王守倫在做學術報告 孟祥寧 攝
中共青島城陽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殷世逸向參會專家、領導介紹情況 孟祥寧 攝
山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劉新海向中國藝術報社社長、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主任向云駒(右),中國音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建國(左)介紹有關律歷學家王邦直的情況 孟祥寧 攝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唐劍在大會上做嘉賓主持 孟祥寧 攝
由中國藝術報社、山東省音樂家協會、河北省音樂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學術思想研討會”近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辦。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著名作曲家徐沛東,中國藝術報社社長、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主任向云駒,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水和農民問題專家李殿魁,中國音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建國、田曉耕,原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著名音樂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喬建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省音協主席張桂林,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柴志華,河北省音協常務副主席白朝暉,山東省音協副主席、書法家、濰坊學院院長王守倫,山東省音協副主席、作曲家、高級編輯劉新海,青島市城陽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殷世逸,王邦直族人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小莊社區黨支部書記王修訓等專家、領導參與了研討會系列活動。
從2000年始,王守倫、劉新海、張桂林等研究申報的“一代律學宗師—王邦直律學思想研究”課題陸續被批列為省級、國家級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研究發現,王邦直(1513-1600),字子魚,號東溟。明嘉靖年間,王邦直被薦辟為“歲貢生,入太學”。后經翰林院考試考拔為“非常優等”,官至鹽山“縣丞”。之后因他給當朝上疏了震驚朝野的“十疏”而被奸臣所陷,罷黜后在即墨鏡镕山房一小閣中坐臥30載,著成《律呂正聲》60卷,被明史館收存。并入選了世紀大典《四庫全書》。
近十五年初步的研究考證看到,王邦直律學思想體系成就巨大。由于他嚴謹、科學的理念和非凡、卓著的成就得到了同道和社會的認同。從此便有了刑部尚書王士禎稱其為“殫精聲律之學”;大學士陳公欣賞其為“蓋邦直無人能及矣”;周公如砥曰其為“‘班固《律歷志》載即墨徐萬且氏治太初歷第一’,而子魚追配之于千載之后”;非常令人震驚的是,歷史上著名大文豪時任禮部尚書的李維楨則“序述其欲比孔子自衛返魯,使雅頌得所”。更有稱《律呂正聲》為“懸諸日月不刊之書”、“成一朝未備之典,抉千古未發之秘”的譽美之辭。由此看到王邦直及其思想體系在當時的影響和地位已非同尋常。更為重要的是,王邦直律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律為萬事之根,可以審度,可以嘉量,可以平衡”及其關于“律呂之制”的形成、“律呂正聲與君、臣、民及治國綱略的關系”和“《十疏》”等,無不對我國和世界的音樂及其社會進步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可見,先哲們當時對王邦直“《律呂正聲》其定律呂”的科學性、先進性評價,稱其“推步準之《太玄經》,分寸準之《呂覽》”是不無道理也是最為準確的了。
研究認為,王邦直律學思想體系對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20世紀上半葉,日本東洋音樂學會會長田邊上雄、日本民俗音樂學會會長田邊秀雄兩位在世界上頗有影響的著名音樂專家,將其一套藏存多年、彌足珍貴、較早刊本的王邦直《律呂正聲》作為我國的“國寶”回贈給了中國音樂研究所,充分說明了王邦直的律學思想體系不僅僅是對西方世界,對世界東方各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由此不難發見,王邦直對世界的貢獻是繼“山東諸子”之后,國內較有影響的大音樂家、思想家、政治家。非常遺憾的是,他還未更廣泛地被今人所認知。這恰恰也是我們需要研究其價值、內涵的根本所在。
與會專家、領導認為,王邦直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律歷學家。王邦直赴任前后恰逢“國是不振”,明代地主、官僚欺榨、盤剝百姓;滿目瘡痍,民不聊生。鹽山位居中原腹地,皇城門戶,位“顯”紐“樞”,恰處各方勢力紛爭之地。這就是他上疏皇帝《十疏》的初始心態和背景。王邦直面臨這種情況,慨然拒收官府俸祿,變賣家產以供開銷,布衣訪采,潛心與民。不久,他便以耿耿忠心和滿懷改革熱望上疏朝廷,這就是當時轟動朝野、震驚上下、百姓爭相傳誦的《十疏》,其內容“一曰減賦役以招流移;二曰實倉廩以備兇荒;三曰戒有司以去奢僭;四曰清驛遞以革冒濫;五曰禁勢豪以除暴橫;六曰正仕途以塞奔競;七曰重功績以明考課;八曰慎作養以剔繁沉;九曰嚴簡練以修武備;十曰振紀綱以勵風俗。”與會領導、專家一致認為他的見解的確切中時弊,摸準了明代統治制度脈絡癥結和國事民情,實屬救世良方。但由于當時朝政混亂少序,個別奸佞小人嫉忌他的正直和才氣,便編織了“越職言事”的罪名將其罷黜。一曲“輝煌”的《十疏》壯舉,一段短暫的“官路”歷程,讓性情耿直的王邦直從對國事的極度關心中跌進了遭打擊、受冷落的淵潭。但他畢竟是一位生活在幾乎是社會最低層面的對百姓民生有深切認知體會的知識分子,儒家的積極用世精神和道家曠達至尚的胸懷在他身上是兼具的。極度悲憤之余,他并沒有止步不前。面對歷史的“誤會”和奸臣的弄權,他不屑一顧,反而更加進取、磊達。于是他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原則,在這個時期里,除了廣泛地搜求歷代數歷和音樂著述,精心研究,發掘開拓,將一股郁勃之氣肆情于詩書律歷之中外,他還針對吏治的腐敗和不良的風習,耿介不阿,滿懷為民情懷,著述了《恤民十事·疏》等反映明代當政者、地主與農民利益關系及“治國戡亂”的一些文論。實事求是地說,王邦直的這些反映民意世事風情、見解剖思深犀的文論,現在仔細讀來,仍然令人感慨,不能不說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廣博的現實意義。
專家認定,王邦直所著《律呂正聲》全書共60卷,內有《李維楨序》、《林增志序》和《律呂總敘》及正文共約30余萬字;此書有圖、有解、有制、有義、有體用、有統會、有經緯,涵蓋律政關系、律歷新說、律呂新解等重要藝術內容?,F已查明存世版本18套,分別珍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臺北故宮圖書館等機構。王邦直及其律歷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王邦直誕辰500周年之際,與會專家、領導對王邦直律歷思想和政治情懷進行的深入研討,必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