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時值已故著名表演藝術家喬奇92周歲誕辰、孫景路90周歲誕辰。上影集團、上海影協、上海劇協聯合舉辦“影劇賢伉儷 微笑留人間——喬奇、孫景路影劇藝術研討會”,緬懷這對伉儷在影劇界的突出成就和高尚的品格風范,激勵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繼承老一輩藝術家的優良傳統,為推動上海的影劇事業繁榮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出生在同一天的影劇伉儷
1921年3月22日,喬奇(原名徐家駒)出生在上海,1940年在金星影業公司拍攝的古裝片《紅粉金戈》里出演一位老農民,從此踏上了影劇雙棲的人生歷程。1923年3月22日,在喬奇出生兩年后的同一天,孫景路(原名孫肇新)在北京出生。1939年,她在影片《孤島天堂》里扮演一個小舞女,之后又主演了《阿Q正傳》、《原野》、《大雷雨》、《北京人》等數十部話劇,并在《日出》中同時扮演女主角陳白露和配角翠喜,還因她精湛的演技贏得了“活翠喜”的雅號。1942年,喬奇和孫景路在金星影業公司參加電影《紅淚影》的拍攝,出演一對父女,這是他們藝術合作的開端,也是兩人緣分的開端。此后,倆人又先后在《國魂》、《有一家人家》、《愛情啊,你姓什么?》等影片中數度合作,在表演藝術道路上攜手成長,成為影劇界一段佳話。
永存在同行心中的人品藝德
與喬奇共事50多年的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陳奇回憶說,喬奇的母親是靠做保姆把他養大的,從窮苦人家奮斗出來的經歷塑造了他勤奮刻苦、熱愛人民的品格。電影《兒子、孫子和種子》的著名導演梁廷鐸對孫景路的印象是“什么角色都愿意嘗試,不放過每一次機會,即使是戲份很少的群戲,也一樣認真地體驗生活”。他對喬奇的印象也是“戲無大小,從跑龍套到當主演,都刻苦鉆研,認真對待”。電影《筆中情》的制片人楊公敏記憶清楚地記得,孫景路在香港拍攝電影《小二黑結婚》時,雖然背負著巨大的政治壓力,但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拍攝,只為呈現精彩的演出。電影《長虹號起義》、《愛情啊,你姓什么?》的著名攝影師馬林發則稱贊喬孫夫婦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一生追求進步,而他們扮演角色的多樣性和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更是令人欽佩。著名導演吳貽弓、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都十分懷念喬孫二人,他們認為正是因為喬、孫二老平時的努力刻苦,才成就了他們藝術事業的輝煌成就,也正是因為二老高尚的人品和戲德,才使我們永遠懷念他們。年輕人要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好好學習他們的精神品格。
醉心影劇事業的無私典范
曾與喬奇合作出演電影《苦惱人的笑》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回憶說,喬奇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愿意嘗試不同領域和不同角色的挑戰。楊紹林回憶道,被稱為‘中國第二代話劇人’的喬奇先生自1951年進入上海人藝后,一直懷著旺盛的創造力,投身話劇事業,為話劇普及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并促成了話劇大廈的建設,在話劇人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而喬奇先生的那句“我愛話劇,愛得深沉,要讓角色永遠活在觀眾心里”也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心里。市中福會少年宮的袁超群回憶起喬老來深情滿懷,幾度落淚。她說,每一次少年宮的活動,只要有孩子們在,喬老都是有叫必到。喬老說孩子就是希望,做孩子的工作也是為藝術做傳承。每參加完一次活動,少年宮都會送一條紅領巾給喬老,這就是喬老唯一的報酬,也是他特殊的“勛章”。
關懷提攜晚輩的影劇伉儷
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焦晃回憶起喬老時,用“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演戲”一句話來概括。作為喬老的學生之一,焦晃得到了喬老的諸多呵護。著名演員梁慶剛也回憶了向喬老學藝的經歷。剛進人藝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喬老經常把他叫到家里吃點心水果。自己剛到上海接觸話劇,喬老把許多實踐機會讓給了他。從話劇到電影,從舞臺到銀幕,背后都有喬老的支持、鼓勵和幫助。著名表演藝術家梁波羅于1959年就與孫景路共事,并于1962和1963年有過兩次舞臺劇的合作,雖是自然災害時期,但孫景路卻在艱苦環境中依然保持本色,母親般的關心后輩成長。著名導演宋崇回憶了拍攝《霹靂貝貝》時得到喬孫二老的諸多幫助,感嘆老一輩藝術家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彩。喬奇、孫景路的女兒徐東丁、女婿,上影演員劇團的團長崔杰介紹說,父母將自己創作、表演的經驗傾囊相授,從不吝嗇,他們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嚴謹態度是自己學習的榜樣,也足以使青年演員受益終身。
喬孫二老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多年,可他們的音容笑貌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光影留下的是藝術形象,心中永存的是良師益友!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喬奇、孫景路。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喬榛回憶了孫景路被打作雙料特務時的不公正待遇,面對橫眉冷對和拳腳相加,孫景路沒有失去品格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