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2010中國藝術教育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11月9日-11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視協會聯合舉辦,中國廣播網、騰訊教育和騰訊兒童頻道協辦的2010中國藝術教育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關工委顧問鄒時炎,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出席開幕式。著名藝術家、教育家和電視工作者張繼鋼、鞠萍、王旭明、秦新民、王冼平、孟大鵬、侯令、覃川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歡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進行了研討。
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
張繼鋼(著名編導、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
在我們藝術界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創作不夠自由”,特別期待著絕對自由的創作狀態。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由肯定不是藝術大家的搖籃。自古以來,文化藝術天才都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
關于限制,什么是限制?我們所指的限制是藝術創作方法的一種,其基本特點為:一、是藝術語言的環境規定,也是空間范圍、色彩范圍和聽覺構成的劃分與界定。繪畫、音樂、舞蹈是不同的藝術語言,所以要有不同的語言規定,也可稱為范圍約束。二、有明確的堅守與強調,也有明確的排斥和拒絕,避免五味雜陳的泛濫,確立有意味的形式。三、形成獨特的作品風格,也可稱為目的需要。
藝術創作要自覺尋找限制。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限制是極其重要的手段,而自覺清醒主動地尋找限制、堅守限制、形成限制,則是對一個成熟藝術家的歷練和考驗。
限制對作品的基本要求是:一、看得準,一旦明確目標,鎖定方向,創作者就應當主動拒絕和放棄不相關、不重要的東西。二、扣得緊,確立后就要緊緊扣住,環環相扣。三、撐得開,撕開一個小口子,看到了別有洞天,再撕開一個小口子,再看到別有洞天。如同作品結構中的鳳頭、豬肚、豹尾。鳳凰的頭漂亮;豬的肚子很大,內容飽滿而充實;豹子的尾有力量,最后結束的時候要有力量,收得妙,是主題思想最光亮的火焰。
再來看限制與解放。限制如同枷鎖,打開它需要的不是氣力而是智慧。限制也就是一顆種子,讓它發芽、開花、結果之后,再成為新的種子,限制也就是一個元素,讓它發展、變化、升華之后,還回歸為這個元素。所以限制對于不懂限制的創作者來說,必將成為枷鎖;對于懂得限制的創作者來說,就已然獲得了解放。孔子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就是無限自由,矩就是限制,在限制中從心所欲,這就是我們尋找限制的意義。
限制決定著作品獨特的物質存在,也必然制約和影響創作者的思維發散,在創作過程中,起著主要或根本的決定作用。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有就什么都沒有。有限的空間和時間,考驗著超常的智慧,狹窄的區域中閃爍出廣闊的創作靈感。惟一就能過目不忘,單純方能達到極致。放縱是庸人的演兵場,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
早期的藝術培養影響孩子的一生
鞠萍(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
“魅力校園、最佳品牌。魅力校園、精彩舞臺。”這是我對魅力校園的評價和期待。這么多年,我有幸參加其中的主持,看到了很多好節目。我也很樂意并珍惜這樣和大家互動交流的機會。這幾天我在主持院校的京劇戲曲電視大賽,在第二現場我和許多藝術家,還有京劇的研究者共同探討關于孩子成長的話題。像我這樣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兒時的偶像就是劉長瑜老師,所以為什么我能去主持京劇節目,就是和小時候受的藝術熏陶很有關系,而且影響我的一生。這次我們的論壇嘉賓還有孟大鵬老師,我小時候在北京參加合唱團的時候,他是我的老師。我從1976年、10歲時和蔡國慶一起在合唱團,以至于到今天,你要我主持一個唱歌的節目,我是很得心應手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老師現在每年都積極地來參加“魅力校園”的活動,一年組織得比一年好,各方面都在不斷地進步。這是為我們的孩子打下一個基礎。參加這樣的活動不在于未來做不做藝術家,無論將來做什么,都可以通過早期藝術方面的培養,給他其他方面的完善和提升。當然,就孩子的發展,一定要看他適合做什么來選擇方向。
一個學校的藝術展現,不能光有舞蹈,應該是方方面面都非常全面的。前不久張繼鋼導演執導了一臺叫做《播種未來》的節目,里面融匯了朗誦、歌曲等等,就非常集中地把各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給人們帶去了美好的視聽享受。今年的“校園春晚”我還會擔任主持,我期待著能夠有更豐富的節目形態和全國觀眾見面。
泛娛樂化時代校園文化的定位及走向
王冼平(中央電視臺著名導演、《民歌中國》總制片人)
我們這個時代,是泛娛樂化的時代,充斥著喧囂與浮躁。校園文化作為泛娛樂化時代的一方凈土,該如何充分保持自身特色,如何有效抵制泛娛樂化的負面影響呢?這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
校園文化首先是文化,而大眾傳媒首先關注的是收視率。文化是精品內容的展示,而唯收視率就只能是圖個噱頭,圖個一時熱鬧,難免走向媚俗和平庸。例如央視的春晚,片面追求收視率,表面上已經搞得越來越炫,但與此同時,春晚受到的批評也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它過于追求收視率,從而導致了舞臺文化內涵的下降。
對校園文化的挖掘與發展,應該堅持提倡多元文化、本土文化。校園文化應該切實來做,而不能只搞個表面文章。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國家就有希望。其次,因為學校的不同,其校園文化特色肯定就有著極大的不同。
我個人對“一夜成名”這種現象是持反對態度的。我們國家有3.6億青少年,能有幾個李宇春?我們更應該踏踏實實來做事,踏踏實實求發展。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只要認真去做,找準了目標,方法得當,又肯下功夫,一定可以取得成就。年輕時候的職業規劃非常重要,人這一輩子,能真正干好一兩件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今天在場的,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和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被學生銘記和感恩是一名教師最大的榮譽和成就。希望廣大藝術教師能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的特色,傳承校園文化,創作出真正能感染人的校園藝術作品。
讓藝術教育更有魅力
王旭明(語文出版社社長)
我們所做的活動品牌叫做“魅力校園”,我認為提煉得非常好。什么叫做“魅力”呢?北京大學模范教師孟二冬病逝后,胡錦濤總書記在寫給孟二冬教授女兒的信中說:“人民教師要有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就是首先要是個好人和優秀的人,還得有知識,是好人又有知識同時還得有魅力,這就是好教師。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魅力呢?第一點,要有活力,要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一個有活力的人才擁有散播魅力的機會和可能。其次,要真正熱愛一份事業。只有真正熱愛了,才有可能專注地去做,才有可能全心投入,并做出成績。擁有真心熱愛的情懷,才會發揮出藝術教育的魅力。再次,要會感動。感動是人類特有的功能之一,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只有用心去做,才可能產生出感動。
最后,我認為要具有魅力還應該有思想和文學修養。如何才能有思想?就要求我們有創新精神、質疑精神,要有哲學思考、批判精神。文學是母體,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文學修養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氣質,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我們創造的作品也才會有感染力,才能永葆魅力。
大型演唱會對校園春晚的借鑒意義
秦新民(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總策劃)
辦好一場大型演唱會,應該包括以下十大要素:第一,要明確目的。第二,要有良好的時機。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要“借勢”而為。第三,要選擇好的地點。第四,要有很強的實力,也就是資金支持。第五,人脈關系。第六,做好宣傳,尤其是前期的宣傳是非常重要的。第七,演唱實力。第八,作品質量。如果一個歌手沒有代表作,就最好不要辦個唱。第九,主題的定位設計。第十,專業的制作班底。
通過辦好一場個唱,我想,對辦好類似于“魅力校園”全國校園春晚這樣的大型活動應該是有所借鑒的。
學校和教師的光榮使命
侯令(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學校藝術教育是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基層的藝術教育,但也是最實在的藝術教育。國家的美育方針、《課程標準》《規劃》的實施都必須建立在每一所學校的實踐基礎之上。
一,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生接受的藝術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從藝術課堂教學中獲得的,課堂教學是保障藝術教育進行的最有效陣地。
二,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學校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外活動應該強調全體參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為促進青少年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三,校園文化呈現嶄新面貌。校園文化建設受到普遍重視,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校園文化具有“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鮮明特質,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各項藝術教育活動在校園文化中顯示出很強的活力。
四,建筑是學校文化的第一印象,代表著學校形象,是不容忽視的建設項目。每一位校長都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不僅要親自審批,而且要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切不可把它建成文化品位低下的“豆腐渣工程”。
前不久教育部在吉林召開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經驗座談會上,陳小婭副部長做了重要講話。這次座談會的召開顯示出國家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足夠重視,也將推動我國的藝術教育工作掀起另一個高潮。
中小學開展合唱活動的重要意義
孟大鵬(著名指揮、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
在參與合唱活動的過程中,合唱演員會學到很多東西。
第一,學會要安靜。音樂是一門關于聲音的藝術,音樂又是最怕其他干擾的藝術。
第二,是要學會傾聽。要形成一種傾聽的習慣。
第三,要學會合作,會忍讓。合唱是集體的藝術,無論是高聲部,還是低聲部,大家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只有幾個聲部彼此配合,才可能唱出美妙的歌聲。
第四,學會服從。在合唱中,對指揮的服從是很重要的,這是為了確保合唱活動順利展開。
第五,學會尊重。尊重樂隊、尊重指揮、尊重作曲家,彼此尊重,共同演繹作品。
第六,學會分享。如果不與人分享,音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一句話,中小學開展合唱活動,并不在于音樂,而在于對人的培養。
民辦藝術培訓機構要重品牌建設
郭琪(山西黃河少兒藝術總團團長)
我們一定要研究教育之本,教育之魂。
教學質量的保障核心是教師,教師的核心是綜合素質,絕不僅僅是專業技能。
教育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發展的最大動力在于人才而非資本,師資是教育培訓機構的核心資產。
從專業優勢到戰略競爭,再到系統復制,最后上升到經營哲學,這是一個組織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辦學校不要只一心盯錢,盯學生數,一定要從開始就要把樹立品牌作為一件核心大事來抓。
藝術機構沒有了活動、演出,就沒了展示、沒有了宣傳、沒有了活力、沒有了證明。如何選擇好活動,這又非常關鍵。
誰都想倍增學生人數,靠什么?除了質量、活動、溝通等一些手段外,還可以延伸自身培訓項目。
藝術教育者中許多人不重視藝術包裝語言,但在這個營銷的時代,別人根本沒機會進入你的學校與你的課堂,又怎么會理解你呢?
長期以來,藝術培訓特別依賴名師,教學內容各具特色,但就是沒有標準系統,而課程標準化是一個發展趨勢。
為了充分調動廣大核心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山西黃河少兒藝術團正在逐步進行現代股份制改革,以走上健康、和諧、穩步發展之路。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