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玩拍場走俏 藏家偏好值得關注
在今年的春拍中,“翦淞閣”文房拍賣無疑成為最耀眼的專場之一。35件文玩精品拍賣由于競爭激烈,用時近兩個小時,成交率達到100%,成交總額達到了1.3億元,其中拍前備受各界矚目的王世襄先生舊藏“明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的天價再度刷新木制筆筒的最高紀錄。然而在天價的背后,藏家的偏好更值得關注。
名家源流鑄就精品
關于魚龍海獸紫檀筆筒的來龍去脈,業界早已奉為美談,特別是當初王世襄的一段收藏經歷,更通過其各種著作而廣為藏家所知。在2003年中國嘉德王世襄收藏拍賣專場上,魚龍海獸紫檀筆筒成交價就達到了209萬元,而9年之后,升值了近30倍,這無疑顯示出名家珍藏在文房收藏中的巨大效應。
中國的文房清供可謂源遠流長,筆、墨、紙、硯更被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品類繁多、制作精良,有筆筒、筆架、筆洗、筆舐、臂擱、水丞、鎮尺、墨床、印盒、印泥、印章等。縱覽文房收藏史,上至帝王,中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無一不對文房清供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些器件雖小,蘊含的卻是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對生活的藝術點綴,特別是文人審美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們發展到后來裝載的不僅僅是根根湖毫,更成為了一種知識和修養藝術的載體。在翦淞閣專場拍賣中,還有一件清代的天然魁星影石小硯,曾經過王懿榮、徐世章舊藏。此小硯身世,由石而硯,由晚清翰林學士至民國留洋士紳遞藏,見證了大時代的劇變,成為硯主坦蕩人格之象征,一方石硯作為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令藏家展開激烈爭奪,最終以80.5萬元的成交價超過估價的8倍多。
精湛工藝奪人眼球
文房之所以可貴,不外乎兩個方面,除了流傳因素之外,自身因素也非常重要。文房的工藝代表了特定時代的文化參考與象征,也就是要“真、精、稀”。真,首先是真品,是那個時代真正好的文房;另外就是精,一定要精美,要特殊;再有就是稀,存世量要非常少,只有滿足這三個條件,才值得去收藏。在今年北京誠軒的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象生瓷金玉滿堂蚌式盤,估價2萬元至4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80.5萬元,就是最好的證明。
乾隆皇帝喜好新奇物件,宮廷各種工藝無不追求精、細、奇等特點。粉彩象生瓷金玉滿堂蚌式盤制作工藝復雜,集雕塑、陰刻、篦劃、彩繪多種工藝于一身,金魚鱗片、彩斑、菱角纖細莖葉、螺螄殼上的綠色苔點等細節均繪制精細,栩栩如生,為乾隆朝象生瓷中罕見的精品。在翦淞閣專場拍賣會上,一件清黃靈岫雕瓷硯山也是其中的代表,估價50萬元至80萬元,成交價達到了101.2萬元。這件作品系以瓷仿靈壁石所制成,施鐵褐色釉,其釉色和造型皆仿天然的靈壁石,惟妙惟肖、硯山高絕、兀立崢嶸、石勢縱恣,以瓷凝煉硯山沉靜與靈動之氣息,異質傳神,可謂巧奪天工,并且配有烏木底座,為文房陳列觀賞的無上精品,底有“蝸寄居士清玩”楷書刻款,為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的別號,為其督陶期間的御瓷制品。
文房自有一方天地
投資者已經從過去對單體物件的研究,轉向對一組器物、特定環境下器物組合的研究,力圖通過一個個場景、環境,盡量解讀和還原器物真實的內涵信息,特別是對于仿古不泥古、小器現大觀的獨特內涵,來尋覓具有投資價值的藏品。
綜觀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拍賣,已經從單純的海外回流,到挖掘家族收藏,從海外家族收藏,到日本藏家、中國香港藏家收藏,現在許多拍賣行已經開始不再“崇洋媚外”,繼續挖掘身邊一些藏家的拍品了。對于投資者來說,要關注這些投資新動向,并牢記只有“玩”出來的價值更經得住考驗。
文房處處顯示其無窮的魅力,是現代人收藏與消費的不錯選擇。現代居室中營造一處古色古香的書齋,在書案上擺放一組文房四寶及其配件,再掛上幾幅字畫,那將是多么愜意的一方天地。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