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青銅藝術的終極絕唱
鏡花水月——夢蝶軒藏鏡
是什么讓被工業時代的玻璃鏡驅逐出市場上百年的銅鏡,又煥發了耀眼的青春?是凝聚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文化、藝術,還是歷史的情懷和財富回報——
近日,在中國嘉德(微博)春季“鏡花水月——夢蝶軒藏鏡”銅鏡拍賣專場中,“明逾滿月”跑獸鏡經過數輪競價以897萬元成交,創出銅鏡拍賣新的世界紀錄。
銅鏡的價值發現,不僅讓銅鏡的收藏者喜笑顏開,也讓廣大的藝術品投資者對銅鏡收藏的巨大升值空間浮想聯翩。
銅鏡是一部中國歷史的鏡像
銅鏡,也稱青銅鏡,是青銅器中很小的一個門類。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的呢?這并非一個簡單的歷史考證。正如某些發明創造被歸功于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制造和使用歸始于黃帝:“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上世紀70年代,甘肅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兩面銅鏡,距今約4000多年,應屬銅鏡的初起形式。
在古代,銅鏡是愛情的信物,江西玉山縣一座唐代墓葬曾出土了半面銅鏡。原來,古時如果夫妻有一個先去世,就將他們平時使用的銅鏡分成兩半,先隨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則隨后去世的人入土,相約來世可以“破鏡重圓”;銅鏡是圓的,象征著美滿、吉祥,母親給出嫁的女兒佩戴銅鏡,就是祈求她婚姻美滿,生活幸福;道教認為,銅鏡能辟邪,所以懸于門上;古代衙門懸掛“明鏡高懸”匾額,以示公正;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以歷史當鏡子,“鑒”在古代就是鏡子。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要說中國古代藝術最輝煌時期(商中期至清末)大約三千多年,而中國銅鏡藝術的鼎盛時代就雄踞了一千多年。第一階段:約從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晚期至公元前206年的戰國結束,歷時將近三百年。第二階段:公元前206年的西漢到公元220年的東漢止,歷時四百多年。第三階段:約公元600年至907年的隋唐,又是三百多年。
在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漸漸衰落的時候,銅鏡并未隨著青銅器一同衰落反而在漢唐時期出現了繁榮。可以說銅鏡是青銅文化的延續,但它在整個青銅文化中又自成一派,歷經春秋戰國、漢、唐、明、清,直至近代玻璃鏡的誕生而退出歷史舞臺。
銅鏡體現著古人審美眼光
銅鏡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斷把玩而接觸的飾品。正因此,每一面銅鏡,工匠都是用最好的構思去想、去設計,有的紋飾甚至比現在機器雕刻的畫面更加精美和細致,藝術價值無與倫比。
其紋飾工藝,既反映了銅鏡的主題內涵,也是銅鏡最具美學價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種幾何、動植物、神獸仙人、民間故事、生活百態、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畫作,或映照出各種社會內容。紋飾各具時代特征:殷商時期多用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西周時期多用重環紋、鳥獸紋等;春秋戰國時期多用山字紋、鳳鳥紋、蟠螭紋等;漢代除繼續沿用戰國鏡紋飾外,最流行的紋飾有規矩紋(博局紋)、草葉紋、星云紋、連弧銘文紋、蝙蝠形柿蒂連弧紋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多用獸紋、變形四葉紋、瑞獸紋等;隋唐時期多用瑞獸紋、四神紋、花鳥紋、寶相花紋、海獸葡萄紋、十二生肖像紋等。
在歷史上,銅鏡一直是王公貴族享用的奢侈品,在早期使用上還有一定的級別限制。漢代早期,銅鏡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社會生活類紋飾大量出現。如歷史人物(夫差和伍子胥),車馬出行、歌舞宴樂、雜技馬戲等紋飾,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唐代的狩獵紋鏡、打馬球鏡,洛陽出土的著名的螺鈿人物宴樂鏡等,亦表現了唐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此外,唐代和唐以后的銅鏡上出現了大量反映道教文化的紋飾,表現了道教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影響。五代以后由于政局變化,銅鏡鑄造也有明顯的時代差異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至明代銅鏡鑄造業已是江河日下,逐漸被實用的玻璃鏡所代替了。
“逝者如斯”。許多事物的流失,無論我們尋與不尋,都永遠地湮滅在歷史長河里,過多的遺憾與無奈更讓我們對存在的倍加珍惜。文人的悲憫與商人的逐利,則讓包括古代銅鏡在內的文物藝術品市場風光無限。
精品銅鏡走出“估值洼地”
歷史的傳承、法律的限制、藏友的好惡……都使包括銅鏡在內的古代青銅市場的價格上升速度、水準落后于其他品類。然而近年來,人們對通貨膨脹的焦慮和恐懼,又讓這片價格洼地的上漲速度出現了異動。10年前,1000元一塊品相普通的唐代海獸葡萄鏡,現已過10萬元,精美一點的300多萬元。這種快速增長的收益,遠遠超過了當今市場身價千萬元及億元拍品的上升速度,而且這上升速度,目前毫無停歇之意。
近幾年大型拍賣會上的高價成交就是明證。2009年,銅鏡的最高拍賣價為268.8萬元;2010年,為341.6萬元;2011年,則一舉飆升至897萬元,比去年上漲了190%。
從銅鏡拍賣市場來看,戰國、唐鏡價格最高,漢鏡其次,宋、元、金時期的銅鏡價格略遜,明、清時期銅鏡的價格則更低;從種類上看,戰國的山字鏡、菱紋鏡、蟠璃紋鏡,漢代的規矩鏡、神獸鏡、畫像鏡,隋唐的瑞獸葡萄鏡、花卉鏡、人物故事鏡、金銀平脫鏡、鎦金錯銀鏡等均是鏡中的珍品。
像任何收藏投資品類一樣,銅鏡收藏與投資也存在著風險。目前市面上的漢唐銅鏡仿品很多,這類銅鏡從宋代就開始有仿造的了,現在新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其實真品漢鏡花紋精美清楚,黑漆或水銀沁入器體,不易拭去。而宋代后仿制和當今新仿的漢鏡,采用真品翻模鑄造而成,花紋不甚清楚,顯得模糊,銅質呈黃紅色,黑漆或水銀顏色死,本身光潔度差。
銅鏡有著幾千年歷史,橫跨廣闊疆土,縱穿幾十個朝代,融合了多民族文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驀然回首,那些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藝術品,逐漸重回人們的視野。銅鏡,也在這撥收藏投資熱潮中,綻放著鮮艷的色彩。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