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對西藏的民間、傳統宗教歌舞來說掀開了歷史新篇章,特別是毛主席、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生前對西藏歌舞事業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做出了許多重要指示,同時國家選派各類人才到西藏長期建藏,從西藏又選派有藝術天賦的年輕人到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團)進行培養深造,使西藏歌舞專業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的歌舞事業好比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迅猛發展,人才涌現,作品獲獎,而且各種設施比較齊全,甚至有些硬件設施達到了國內一流水準,這在舊西藏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偉大歷史變革,緬懷老一輩西藏各族藝術家的功績和教育下一代,我們整理編寫了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歌舞方面的相關大事記,供大家閱讀參考。
▲ 1952年,在原十八軍文工團的基礎上,成立了西藏軍區文工團。
▲ 1953年,從拉薩市第一學校和西藏愛國聯誼會,以及西藏各地青年中挑選喜愛西藏民間歌舞者,組織西藏參觀團和歌舞團(業余性質)進行精心排練,認真挑選一部分富有民族特色、內容積極向上的歌舞節目,如《哈達獻給毛主席》《西藏我們的家鄉》等組成一臺歌舞節目,1954年赴北京參加國慶5周年獻禮演出,在演出期間得到了毛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親切會見并合影留念。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次國家領導人會見藏族藝術人才的重大事件。隨后根據中央領導指示,演出隊到全國各地進行巡演,回到北京后又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這支隊伍中的主要演員、具有培養前途的部分藏族青年留在了中央民族歌舞團進行深造學習,如阿旺克村、朗頓白瑪、強巴丹增、丹巴旺杰等,這是西藏舞蹈演員第一次到祖國內地接受培訓。
▲ 1955年,西藏各地相繼成立了半專業式的歌舞隊,如日喀則文工團、昌都文工團、丁青文工團、拉薩青年聯誼會,以及各小學業余文藝團體等等,這是西藏第一次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自發性建立起來的歌舞團體,為下一步建立專業歌舞團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 1956年,少兒舞蹈《格巴桑布》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演出,得到了高度評價,這是西藏民族舞蹈第一次參加國際藝術節。
▲ 1957年,在中央民族歌舞團學習深造的學員組織了一臺全國各地的優秀節目帶回西藏進行匯報演出,節目有蒙古族舞蹈《鄂爾多斯》,回族舞蹈《花兒與少年》,維吾爾族舞蹈《打鼓舞》,黎族舞蹈《海南婚禮》等,西藏各族各界人民第一次欣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不同民族的各種舞蹈作品,開闊了眼界,促進了交流和團結。
▲ 1958年7月20日,在毛主席、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的關心和支持下,在西安小雁塔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歌舞團,這是西藏第一支地方專業文藝團體。
▲ 1959年,舞蹈《豐收之夜》進京參加國慶10周年文藝匯演時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引起了轟動。同年西藏軍區文工團在西藏第一次創作演出了大型舞劇《奴隸的命運》。
▲ 1960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三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西藏文藝界代表第一次參加,由阿旺克村同志代表西藏文學藝術界作了專題發言《昔日的奴隸、今日的主人》,引起了與會同志的熱烈歡迎和極大的反響。
同年,相繼成立了自治區藏劇團、自治區話劇團、拉薩市歌舞團等專業藝術團體。以上專業藝術團體到全區農牧區參加基層民主改革工作,與當地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和演出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這也是西藏藝術團體第一次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舉措。隨后出現了許多反映人民群眾新生活的好作品,如舞蹈《翻身樂》《奴隸之歌》《我的家鄉》等等。
▲ 1962年,西藏幾個劇團積極創作反映自衛反擊戰的歌舞節目,并組織小分隊到前線慰問演出。當時排出的節目至今有人懷念欣賞,如舞蹈作品《前哨》等。
▲ 1963年,西藏自治區文化局第一次舉行全區歌舞業余匯演,匯演的規模和節目豐富程度是西藏有史以來第一次,特別是舞蹈種類多,形式多樣,為西藏古老的舞蹈賦予了新的生命。
▲ 1964年,西藏精心組織了一臺業余歌舞節目,參加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歌舞匯演。在北京演出時得到首都各界觀眾的熱烈歡迎,并得到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其中的主要作品如《牧業豐收》《農業豐收》等在人民大會堂與當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同臺演出。(注:上半場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精選,下半場是少數民族歌舞精選,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由周總理陪同觀看)。同年第三屆全軍文藝匯演中,《洗衣歌》獲得四項大獎(編導獎、作曲獎、演員獎、舞美獎),成為我區永久保留的舞蹈作品。
▲ 1965年,創排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翻身農奴向太陽》,5月23日向西藏自治區成立獻禮演出,得到了當時的中央代表團和西藏各界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這也是自治區第一次創作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也是西藏幾個專業團體和業余文藝工作者,包括軍隊文藝工作者和業余人員在內共同創造的結晶。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烏蘭牧騎式的文化工作隊,用文藝的形式為廣大的農牧區和邊防哨卡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 1971年,學演芭蕾舞劇《白毛女》和《草原兒女》《沂蒙頌》,這是西藏第一次學演和接觸芭蕾舞,演出得到了文化部的嘉獎。
▲ 1975年,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歌舞專業匯演,舞蹈作品《邊防少年》等獲獎。
▲ 1978年,西藏歌舞團首次以單獨組團的方式出訪北歐5國,為當地政府官員和觀眾演出了一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富有時代特征的西藏音樂、舞蹈節目。
▲ 1979年,西藏舉辦第二屆歌舞匯演,作品《快樂的踢踏舞》《年輕的珞巴人》等獲一等獎。同年正式成立西藏藝術學校,填補了西藏無專業藝術教育的空白。
▲ 1980年,在大連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西藏參賽的作品有4個,分別為少兒舞蹈《練》、集體舞《扎西德勒》、女子獨舞《次仁措姆》、三人舞《愛家鄉》。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舞蹈《林卡歡舞》《夏爾巴春天》分別獲一等獎。
▲ 1984年,西藏第一次創排大型舞劇《熱巴情》,并先后在北京、天津、成都等地演出,獲得了成功。同年阿旺克村作為中國舞蹈界專家代表,出席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亞洲地區舞蹈專家會議”,在會上發表了論文《保護與發展民族民間歌舞及傳統歌舞的傳授方法》,被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舞蹈庫。
▲ 1985年,中央42項援藏項目,建造了拉薩劇院,從此有了現代化的歌舞表演場所。同年出版曲蔭生同志的《藏族舞蹈的美學概論》一書。
▲ 1986年,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中,作品《貢嘎鼓舞》《央金瑪》《春》獲三等獎。1986年正式成立了西藏藝術研究所,從此西藏有了藝術研究成果發表的專門場所,1999年正式出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形成了以丹增次仁為代表的舞蹈評論隊伍。同年在云南召開的全國宗教舞蹈研討會上,西藏藝研所所長丹增次仁做了題為《儺舞并非都戴面具,戴面具的并非都是儺舞》的發言,引起了與會人員的熱烈討論,對西藏宗教面具舞有了清晰的認識。
▲ 1987年,何永才的《西藏舞蹈概論》出版。同年丹增貢布撰寫的論文《八十年代歌舞怎樣創作》在第一屆中國舞蹈家協會舉辦的研討會上入選為優秀論文。
▲ 1988年,在全區舞蹈比賽中,雙人舞《牧童》獲一等獎。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中,《卓舞》獲二等獎。同年應香港第三屆國際藝術學院藝術節組委會之邀,西藏藝術學校首屆舞蹈畢業班,帶著實習畢業作品《歡騰的熱巴》《江邊的篝火》《亞吉扎母》《春天的舞步》《牧羊姑娘》以及《春》等參加演出,引起了香港新聞界的關注,《文匯報》上的文章寫道“此次藝術節上,來自世界各國觀眾的心都傾向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歌舞藝術!苯又軓V東舉辦的羊城國際藝術節組委會邀請,前往演出取得了成功,此次藝術節上西藏的演出榮獲“譽滿羊城”的金邊錦旗。
▲ 1989年春,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同志專程到西藏藝校考察,講到“艱苦創業是西藏藝術學校廣大教職工的精神支柱,為人師表是其遵守的格言”,還評價道“建校7年,卓有成效的7年”。
▲ 1990年,西藏第一次創作大型服飾歌舞《雪域藝海隨想》,入選為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大慶重點節目。同年西藏自治區教委在西藏全區首屆中專學校辦學評估中授予西藏藝術學!捌D苦創業,成績顯著”的錦旗,阿旺克村校長榮獲“優秀校長”的殊榮,并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區“先進教育工作者”。同年西藏藝術學校舞蹈班學生達瓦央宗和中國體操王子李寧一道,在西藏高原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唐古拉山頂,點燃亞運會圣火,瞬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體壇的新聞人物。隨后創作合編了三場獨幕舞劇《雪域圣火之歌》,輯入中國大型體育電視紀錄片《再度輝煌》中。
▲ 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慶典重點晚會《雪域陽光》,受到了中央代表團和各界觀眾的好評。
▲ 1994年,為布達拉宮維修竣工典禮創作出原生態歌舞晚會《歷史的豐碑》。
▲ 1995年,創作、編排主題歌舞《大雁頌》,作為自治區成立30周年大慶演出的重點節目,這是西藏創作的第一臺大型主題歌舞。次年進京為“兩會”代表演出,受到了全國各地代表的熱烈歡迎。后被評為文化部1997年“文華新劇目獎”。
▲ 1997年,創作大型音樂舞蹈晚會《回歸頌》,作為西藏喜迎香港回歸的專題晚會。區黨委對這臺晚會作了重要批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隆重表彰。
▲ 1998年,創作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專題綜藝晚會《騰飛的西藏》。《西藏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
▲ 1999年,創作民運會開幕式《吉祥頌》,這是西藏有史以來最大的廣場歌舞,演員達到了6000多人。中央電視臺多次播放演出實況。
▲ 2000年,創作、排演了大型歌舞晚會《珠穆朗瑪》,在南京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一舉奪得藝術節最高大獎。同年在第十屆“孔雀杯”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大賽中,《珞巴人的刀》獲創作金獎、表演金獎,同時獨舞《天鼓》、三人舞《翱翔》也分別獲獎。全軍第七屆文藝匯演中舞蹈《酥油飄香》獲創作表演一等獎。同年西藏藝術學校與西藏大學藝術系合并,第一次招收舞蹈專業“編導”本科生,西藏第一次有了高等教育中的舞蹈專業。同年該校舞蹈教師強巴曲杰首次赴臺灣藝術大學講學,并進行學術交流。
▲ 2001年,創作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慶重點獻禮晚會《金色歲月》,演出后受到中央代表團的高度評價,獲自治區“珠穆朗瑪文學藝術獎”和中宣部第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 2003年,全區舉辦第二屆專業文藝團體舞蹈比賽,三人舞《彩蝶戲鼓》獲表演一等獎、創作二等獎;群舞《霍姆斯斯》獲一等獎。
▲ 2004年,創作國慶55周年進京演出的歌舞晚會《向著太陽歌唱》,演出后得到首都各界的好評,并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同年8月,策劃、創作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歌舞晚會《春天的故事》,得到了西藏各界觀眾的好評。同年丹增貢布撰寫的論文《一臺晚會創作應強調什么》被《中國現代理論發展叢書》編委會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
▲ 2005年,創作大型史詩歌舞《向著太陽》,被選為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的重點晚會,得到了中央代表團和國內外來賓的高度評價,引起巨大的轟動。同年男子踢踏舞《飛快的舞步》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三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獲群舞表演銀獎。同年出版了王希華、索朗次仁專著《西藏舞蹈與民俗》。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成立舞蹈系,招收首屆舞蹈表演本科生和“西藏歌舞”碩士研究生,從此西藏有了歌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
▲ 2006年,創作慶祝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晚會《歲月如歌》。同年創作慶祝青藏鐵路通車慶典晚會《喜迎火車到拉薩》。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多彩哈達》榮獲最高獎。舞蹈《飛弦踏春》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開幕式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和首都各界群眾的好評,引起了轟動,并成為我區原生態歌舞的典型。全國四進社區文藝調演中,舞蹈《果諧》《巨龍飛過我故鄉》《德吉新村歡歌》分別獲得了中宣部四進社區金、銀、銅獎。
▲ 2007年,專題晚會《盛世贊歌》在京演出,反映熱烈,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高度贊揚,現成為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的保留晚會。在廣州舉辦的第十四屆“群星獎”廣場舞比賽中,歌舞《果諧的春天》獲金獎。改革開放30周年首屆農民文藝調演中,舞蹈《吉祥鼓韻》獲“金麥穗”獎,歌舞《阿諧》榮獲了“銀麥穗”獎。同年石家莊藝術學校從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招收22名農牧民子弟到該校免費學習四年,并幫助他們組織了一臺精彩的歌舞晚會,受到了西藏各族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充分體現了全國人民對西藏農牧地區舞蹈事業的支持和關心。
▲ 2008年,創作大型風情歌舞《天上西藏》到東歐3國進行訪問演出。同年舉辦西藏第三屆專業舞蹈電視大賽,群舞《熱薩瑪》《珠峰絕戀》、獨舞《琴緣》獲一等獎。
▲ 2009年,西藏歌舞團全體舞蹈演員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歌舞史詩《復興之路》的排練、演出,并得到了文化部領導的嘉獎。
▲ 2010年,國慶獻禮晚會《魅力西藏》入選為“精品工程劇目”。大型歌舞晚會《天上西藏》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演出活動。廣州第十五屆“群星獎”舞蹈大賽中,歌舞《阿諧》《歡樂的踢踏舞》分別獲得了金獎、銀獎。
▲ 2011年,《歡歌起舞》參加了央視春晚,并獲得觀眾喜愛的舞蹈類特別獎。 |